|
□本报记者 李伟强 “您好!是张大爷吧?您身体最近好吗?我是卫生局的,问问您的身体状况。您知道负责您小区的‘片医’叫什么名字吗?他最近到您家里回访过吗?” 日前,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走进京广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照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拨打电话问“计”居民,听取他们对“片医”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去年6月份,郑州市在6个试点街道办事处率先启动了“片医”负责制。至此,郑州市力争在5年内实现中心城区居民拥有自己的社区保健医生的目标,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从“坐等病人”到“主动上门” 在京广路办事处冯春社区,记者看到居民楼旁有一组“片医”正拿着听诊器、血压器等,为簇拥在此的居民义诊。 “‘片医’进社区表现咋样?”记者在人群中悄悄询问几位居民,不想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一片反响。居民李阿姨说:“他们很受欢迎啊!他们一来,我们都是死缠住问这问那,连吃不吃辣椒这样的事儿都要问!他们也不烦,很有耐心。” “如今去医院看病人又多,路又远,检查时间又长,收费又贵,有‘片医’确实好,他们还上门服务。”李阿姨说,前不久,她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治疗后,被转到京广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 郑州市京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跃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诊疗中心’变为‘健康管理中心’,和医院之间也由‘竞争’变成了‘互补’。随着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片医’工作的开展,看病的居民逐渐增多,社区医生也有了用武之地。我们每月都要定期上门为辖区的患者服务、检查,特别是重病号。” 变“治疗病人”为“管健康” 从“坐等病人”到“主动上门”,再从变“治疗病人”为“管健康”,郑州市“片医”工作的每一“蜕变”都受到了居民的极大欢迎。 “李大爷,我们是您社区的‘片医’。”在航海东路富田社区,“片医”刘秋芝、李楠来到李修儒大爷家为其量血压,并为李大爷送上了一张“‘片医’家庭联系卡”,这张卡上印着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的名字以及联系电话等。 刘秋芝说,她们每组“片医”由一名全科大夫、一名护士和一名防保人员组成,一般每一个工作组负责1000~1500户居民,以片区内的家庭为基本服务单位,为每一个家庭建立起家庭健康档案,从怀孕妇女到病弱老人,可以说是从“小”管到“老”。“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就是一个微型的医院,像我们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58名医疗人员,不但有26名‘片医’,还有8名专家和8名全科坐诊大夫,这些大夫将和‘片医’轮流值班。” 据介绍,以“片医”负责制为特质的郑州模式呈现出自身特色:“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标识、服装、设施等“十统一”的服务形象;医院领办、专家坐诊、“片医”培训的制度;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每人每年20元的补贴;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考核机制等。 截至2008年底,郑州市中心城区已经拥有16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229万人口的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在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片医”负责制试点,直接服务57个社区,城区42.2万居民从中受益。 憧憬郑州“片医”工作的明天,顾建钦信心百倍地说:“以‘片医’负责制为特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郑州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今年再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将全面建成。届时,将会再有100万人享受到‘片医’的贴身服务,‘片医’负责制将覆盖中心城区140万以上居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