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从山西中医学校毕业的王学诗主动要求到永和县工作。提起永和县,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地下无宝,地上无草。”全县人口不足7万,347个自然村庄散落在1200平方公里的千沟万壑之中。最让王学诗心痛的,是山区百姓因为无钱治病而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 活生生的现实震撼了王学诗:“当医生,就要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看好病,绝不能让乡亲们因为没钱延误了病情,甚至丢了命。这个地方需要咱,咱必须留下。” 40年,王学诗用行动践行了当年的誓言。“都说我在大山里扎根40年很不容易,其实是我沾了大山的光,占了大便宜。”中医出身的王学诗说,山里生长着200多种中草药,能不能利用山里的宝贝,让老百姓学着自己采摘草药,防病治病?工作之余,王学诗先后编写了3本单方、验方治病手册,结果花钱少、效果好,老百姓受益,他也越来越受到信赖,“三年出了名,五年成了红医生”。山里的百姓既感激又敬佩,都说他是个“大善人”。王学诗自己解释道:“大善人就是‘大山人’,这其实是说我和村民们是一家人。” 1984年永和县成立中医院,王学诗担任第一任院长,这一当就是23年。王学诗说,永和县产的红枣不生虫,棉花不生棉铃虫,中医院也是一方净土。医生没有私开诊所的,义务出诊不收分文,也没有开大处方的。 “不正之风吹不进来,进来也成不了气候。”医院职工说,这是因为“王院长用实际行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王学诗这次到北京,特地带上了十几张照片,照片里是山沟沟里的中医院。20世纪60年代建起的砖窑洞,墙面斑驳脱落。坐满病人的输液室,门窗松动。“现在医院2/3是危房。我想趁这次机会跟领导说说,能不能把中医院的病房翻新修建一下。还有,大医院闲置不用或者淘汰下来的设备用品,我们都用得上,看看这次能不能联系着。” 来北京领奖的王学诗,心里装的不是获奖感言,依然还是他的病人,他的百姓医院。 ——谭嘉:百姓医院的当家人——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王学诗 健康报,2008-01-14 〔注〕王学诗,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中医院院长,2008年1月7日荣获白求恩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