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上海。来自26个国家的600位代表兴奋地观看了上海国际肝癌肝炎会议开幕式上的大合唱。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大合唱,唱歌的演员都是肝癌切除术后生存10年以上的“病人”。他们以嘹亮的歌声告诉世界:中国的肝癌诊治早已冲破近一个世纪的“黑暗”,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1985年,小肝癌研究成果荣获我国医学界首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汤钊猷硬是把自己关在原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苦读整整五载。“亚临床肝癌”(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小肝癌)的发现,便是对他艰辛付出的极好回报。 难与易、大与小、变与不变、必然与偶然……汤钊猷教授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哲学思辨中实现了一次次跨越,一步步逼退了“癌王”。 “要成为新时代受人民欢迎的好医生,光埋头看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站在世界前沿,不断推进医学科技进步,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汤钊猷教授的这一段内心剖白,揭示了他几十年醉心科研的“秘密”。 “登峰之道,高瞻方能远瞩”,他的弟子之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钦秀伦教授认为,这句话是汤钊猷老师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及其几十年所处学术地位的最好写照。 对于汤老师荣获2004年度白求恩奖章这件事,钦秀伦教授还有一个颇为独特的诠释:“国家把白求恩奖章授予汤钊猷教授这样的学术巨擘,可以说是赋予了白求恩奖章新的时代内涵。我们的抗癌事业不仅仅需要他去治好一个或几个病人,更需要他为学科甚至整个领域指路,需要他带领大家到世界争取一席之地。”。 “我时常被一些伟大的东西所感动。”汤钊猷院士所说的“伟大的东西”,不仅包括名山大川、文学名著和古典音乐,也包括亲情和友情。前者荡涤灵魂,拓展胸襟;后者令生活多姿,晴空万里。 每逢大年初一,汤钊猷教授都会带领全体医生来到病人床前,为病人送去新年的第一声祝福,几十年从未间断。在他的感召下,肝癌研究所全体医生都形成一个惯例: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上午必到病房转几圈,心里才会踏实。 (据《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