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宜阳县中医院的报道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超
“我们经常讲,中医药‘简、便、廉、验’,是国之瑰宝,民族精华;也讲‘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但怎样让群众信任中医,信服中药,信奉中医院,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彰显出中医智慧、中药灵光的治疗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这是宜阳县中医院院长张世敏的一段话。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张世敏和他的团队杏林苦耕,励精图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8年间,医院门诊量18.07万人次,住院病人6840人,床位使用率101%,诊断符合率98.7%,治愈好转率96%,患者满意度98%……
中医院真“中”
在当地百姓口语里,比起“能、行、好、可以”等词语,“中”的感情色彩和肯定语气要强烈得多。人们说起中医院,最爱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医院真‘中’!”
“说实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时,大家都有想落泪的感觉。再好的宣传也换不来这样的口碑,”副院长周长兴说。目前,作为省重点中医专科的该院骨伤科,在药物上积累了“续断接骨丸、十五味化瘀止痛丸、葛根除痹丸、活血化瘀消肿外敷膏”等经典方和验方;除开展普通疾病的诊治外,该科还开展了脊椎、骨病和断指再植等显微外科技术,科室集针灸、推拿、按摩、牵引、封闭、康复、中药熏蒸为一体,成为宜阳的品牌科室。
记者了解到,除骨伤科外,近年来,该院新成立的颈肩腰腿痛专科也颇具特色,仅科室设备投入就超过30万元,开展的“小针刀”疗法为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源性眩晕、血管神经性头痛、增生性膝关节炎等患者带来了福音。作为全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协作单位的中风科,一年来,共为29名中风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治愈好转率达90%,研发推出的“中风Ⅰ-Ⅵ号”自制药品,在对中风患者的治疗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院长张世敏介绍说,如今,他们已把中药使用率、中医参与治疗率、中药饮片使用率纳入科室年度考核,力争使医院中医特色更加突出,中医优势更加明显。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信任你时,这种责任感与自豪感不是任何语言可以形容的,”从事中医工作近20年的宋河松主任说,医生这个职业从来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干得时间越久,对这句话体会越深。“为了对生命负责,对信任负责,我们一直在努力,从没有懈怠过。”宋河松说。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在该院,有5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每月对科室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进行打分、排序,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专职病案质控人员与科室质控人员紧密携手,定期对入档及运行病历检查、评比,及时通报;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纳入该院特色病症管理的11个病种和单病种限价的3个病种,他们及时修订了管理方案,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特色优势更加明显。
白衣红心,心中有爱。医院每月举行一次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每周进行两次护理业务查房,护理部半年组织一次业务考试,不定期进行的特殊病例护理会诊,更是让初到医院的小护士眼界大开。2008年,该院被市卫生局评为“洛阳护理先进集体”,两名护士被评为“优秀护士”,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达98%。
社区服务,深得民心。医院专门成立了社区服务部,对出院病人进行回访,指导其饮食、用药和功能锻练等,大受患者和家属的欢迎。同时,社区服务部还积极组织县直单位职工来院体检,全年共体检1962人,通过体检发现重大疾病患者2人,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病患者390人。“健康体检、定期体检、不适随检”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医院明天会更好
“没有进步,就会退步;没有特色,就发展不好!”张世敏院长说,近两年,医院相继干成了几件实事:
——建成了高标准的制剂室,生产的药品批批检验,全省领先,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去年制剂生产销售额达179万元。
——筹资300万元扩建高标准配置病房楼一座;使医院床位达到220张,有效缓解了患者住院紧张的局面;投资36万元对院内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患者就医环境再次升级。
——相继引进骨伤科研究生两名,开创了宜阳县级医院引进研究生人才的先河。2008年,该院又投资65万元购置了中心制氧设备,氧气随用随产,十分方便;添置医疗设备16台件,医院新增固定资产达到168.5万元。
“今年,我们还计划申报颈肩腰腿痛专科和中风科为中医重点专科,成立中风病区,建立中医康复理疗专科;购置康复专业设备,筹建宜阳县中风康复中心,”张世敏院长说,借助国家“发展中医,拉动内需”的机遇,医院还将积极争取资金,新建一座六七千平方米的综合楼,并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让宜阳中医院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