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洗肺、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各种高深莫测的医药术语层出不穷,经常映入我们的眼帘。一些药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者医疗机构,推出各种貌似高科技的概念,利用人们对科学的信任,骗取患者的钱财,贻误患者的治疗,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各界人士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在医学领域,存在大量伪科学现象。一些人往往打着“祖传秘方”、“高科技”之类的旗号,宣称自己治愈了多少人。但是,这个数字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谁能证明?即便是真的,那么,没治好的又有多少?有没有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这些问题根本无从考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被伪科学欺骗走了弯路,最后,病情已经恶化,带着所剩无几的资金来到正规医院。此时,再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各有关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让伪科学成为过街老鼠,医学工作者要大力普及医学知识,公众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河北省邢台市卫生局干部李黔冀:每到午夜,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在播放一些健康类“访谈节目”,实际上就是宣传某种药品(其中有些根本不是药品,只是保健食品)或者治疗方法。他们夸大其词,把产品或治疗方法的效果吹得神乎其神,其中,有很多都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比如,这类节目故意渲染正规药品的副作用,诱使患者服用他们的保健食品,夸大手术的风险性,鼓动患者不做手术而服用他们的“药品”。很多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不再相信真正的科学治疗,反而投向伪科学的怀抱。我们必须不断普及科学知识,让老百姓擦亮双眼。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陈亚伟:当前,保健食品宣传中充斥着大量的伪科学。炒概念,是很多厂商惯用的手段之一。比如,很多厂商炒作“纳米保健”的概念,声称“纳米内衣”、“纳米电视机”有益健康,其可信度有多大?又比如“排毒”、“洗肺”、“洗肠”等等,科学原理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上述各种伪科学现象,大多出现在各类地方媒体广告中。因此,相关媒体应加强自律,不要见利忘义,对广告客户,要认真审查其相关证明,严格把关。 (摘自《中国医药报》 张建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