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25期第1版
 
2009年第25期第2版
 
2009年第25期第3版
 
2009年第25期第4版
 
 

针刺肩痛穴治肩痛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及慢性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青年、中年、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学认为,此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肩关节等部位感受风、寒、湿淫邪,经络闭塞,气滞血瘀所致。
  该法主要是针刺肩痛穴来通经活络,缓解疼痛,松解组织粘连。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连线的上1/3处,腓浅神经上1/3处,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
  诊断要点
  一、外伤性肩痛    (一)多发于青年人。(二)以职业军人、运动员、产业工人、农民等从事特殊工种及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为主。(三)以肩关节外伤导致的软组织急性无菌性炎症为主。(四)疼痛性质为持续性剧痛,呈进行性加重。(五)肩关节功能障碍,以上举、后伸、外展功能障碍最为明显。(六)X线检查一般无骨骼改变。
  二、内伤性肩痛    (一)多发于中老年人。(二)有感受风、寒、湿邪病史。(三)疼痛性质混合性疼痛、剧痛、酸痛、胀痛、放射痛,开始为阵发性钝痛,以后渐呈持续性疼痛。(四)疼痛特点,昼轻夜重,尤以夜间零点以后加重。(五)压痛部位广泛,常见于喙突肩峰下、结节间沟、肩后部、肩胛骨内侧缘等。(六)肩部功能障碍,以上举、后伸、外展功能障碍为主。(七)肌肉萎缩,以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明显,腋窝的前后臂尤为明显,胸大肌筋膜、背阔肌筋膜均呈痉挛持续状态。(八)X线检查一般无改变,后期可出现骨质疏松、囊性变、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骨质增生及软组织钙化。(九)关节造影见关节囊缩小,肩峰下滑囊消失,肩峰下滑膜间隙闭锁。
  关键技术
  一、技术路线    (一)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二)针刺体位:患者取坐膝直位或仰卧位。(三)针刺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选择2寸一次性无菌性毫针,直刺2~4厘米。(四)针刺角度:直刺。(五)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针刺的方向以左右横断面提插为主。(六)针感:触电式针感,位于足背或第一二趾间。(七)针刺参数: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1周以内者,每天1次,两周为一疗程。2.中期患者,发病2~4周者,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3.粘连者,发病4周以上,每天1次,6周为一疗程。(八)主治:外伤性肩痛、内伤性肩痛、颈源性肩痛、偏瘫性肩痛、颈肩肌筋膜炎、落枕等。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高血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二、技术特点    (一)安全。穴位定位安全,大面积推广证明安全,动物实验证实安全。(二)有效。99%的病人3秒钟见效。(三)简便。单穴疗法,易于普及。(四)价廉。一个病人治疗成本就是一根针。
  注意事项
  一、严禁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因为在急性期炎症水肿期越进行功能锻炼,症状越重,越不利于修复。
  二、严禁患者在治疗期间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封闭、按摩、拔火罐、刮痧等,以免加重病情。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王文远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