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34期第1版
 
2009年第34期第2版
 
2009年第34期第3版
 
2009年第34期第4版
 
 

苏豫两病友 漯河传佳话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孟德阳  邵彦军
    “同姓、同病、同病房,而且经历相似,都因难以愈治的白血病被某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可来自江苏的大哥哥经漯河市中医院的医生精心治疗奇迹般痊愈后,资助河南的小弟弟医疗费3万元。一年后,小弟弟也康复出院。”近日,记者在漯河市中医院采访时,该院血液病治疗中心主任于涛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江苏病人  来漯诊治
    徐涛(化名),今年37岁,江苏省江阴市人。2007年年初,作为一名私营企业老板的他,事业如日中天时,却不幸患上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俗称白血病)。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徐涛不仅走遍了江苏省各大医院,而且专程赶到上海一家国内较知名的医院诊治,却毫无疗效。
    怀揣着上海某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回到江苏的徐涛一时间对人生极度悲观失望。然而,一次与已痊愈病友的偶然相逢,点燃了他的希望。抱着对生命的渴求,他于2007年11月不远千里来到漯河市中医院血液病科住院治疗。“刚来医院时,他脸色苍白,鼻子时常出血,全身乏力不能行走,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不足常人的1/10,可以说是病入膏肓。”于涛回忆着当初的情景对记者说。
同姓同病  病室结缘
    据了解,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内,漯河市中医院血研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实施独创的“骨髓腔灌注法”进行治疗,使徐涛的病情逐渐恢复,重新点燃了生命之灯。2008年2月,来自许昌市鄢陵县某乡16岁的少年徐亮(化名)也来到该院治疗,成为徐涛的同室病友。
    同姓,同病,同病房,而且都怀揣着某医院开出的“病危通知书”,一种同病相怜之情在徐涛心里油然而生。可不久,徐亮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医药费,尽管于涛百般劝导,可担心“鸡飞蛋打”的徐亮父母还是向院方表示放弃治疗。徐亮的悲观失望,徐涛已有切身体会,于是在安慰和鼓励之后,徐涛开始资助徐亮医疗费。
人间真情  传为佳话
    “这孩子太有造化了,要是没有徐涛的资助,早就没命了!”采访中,徐亮的父亲感激地说。据了解,在同病房接受治疗的日子里,徐涛一直视徐亮为亲弟弟,经常带着徐亮一起泡澡堂,一起吃小吃,一起去一展歌喉,亲密无间,让医院的护士和大夫都感动不已。
    2008年6月,徐涛已基本痊愈即将出院,徐亮的病情也已好转。临别时,两人紧紧相拥而泣。徐涛告诉徐亮:“一定要坚持治疗,相信一定能治好,我会尽力帮你。”在徐亮接受治疗的近一年时间里,徐涛为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至少支付了3万元医疗费。
    据于涛介绍,根据治疗巩固方案,这俩人在康复出院后要定期进行复查。近日,已经痊愈的两人相约同日前来漯河市中医院复查,别后重逢的他们紧紧拥抱,双双泪流满面,感动了众多医护人员和患者,成为一段佳话。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