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小儿输液,笔者想起临床遇到的三个病例。 病例一:4个月大的患儿,咳嗽流鼻涕10天,声哑两天,不发热。查了血常规,拍过胸片,诊断为支周炎。家长带患儿看过三位不同的医生。第一位大夫要患儿输液3天;第二位大夫嘱咐再吃药3天,可孩子仍有咳嗽;第三位大夫认为应继续输液。家长不愿孩子再受穿刺之苦,但又怕耽误病情,急得直哭。根据整体判断,我建议家长调整口服药,改变喂药方式,避免患儿吃奶和服药时发生呛咳,1周后患儿基本痊愈。 病例二:一个支气管炎的3岁患儿,高热、咳嗽,白细胞15.2×106/L,中性粒细胞82%,输液3天后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家长电话咨询我,我建议可继续口服抗生素3~4天,再去复查血象。不放心的家长又去就诊,接诊医生认为必须再输液几天否则可能复发。谁知,输液第二天患儿又再次发热,体温达38.6摄氏度,咳嗽如前。我建议家长仍可在家继续服药,注意继发和交叉感染,1周后患儿恢复正常。 病例三:3岁多的女孩,因流涕、咳嗽5天,要求再次输液,可输了3天,流涕咳嗽反而越来越重,并出现打喷嚏,遂再次就诊。患儿体征和血象完全正常,我初步判断当前的咳嗽与过敏有关,不排除春天植物花粉所致,当然起病可能存在“外感风寒”,于是向家长交待注意事项并开了口服药。5天后电话随访,家长反映患儿咳嗽已基本消失。 这三个病例给了我以下提示:1.是否输液要权衡利弊,尤其是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发热患儿增多时期,要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输液。2.不要过分夸大输液的治疗作用。本人认为,多数患儿要经历一个自愈过程,只需要适宜的降温等对症处理。相当多患儿病程延长与医源性因素(如抗生素致菌丛紊乱继发感染、交叉感染或气道变态反应以及喂药引起的呛咳)有关。对于门诊的患儿,选择输液是在为孩子治病还是添病?这是每个医生和家长需要考虑,或者权衡的问题。 (浙江 陈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