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一日之中,人的血压有着高低不定的变化,往往呈现“二高一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上午9~11时,下午3~6时,这两个时间段内血压值最高,而在午夜时分血压值最低。当患者血压处于高峰段时,常会出现头痛、头晕等各种不适症状,严重时还易发生脑溢血。而当血压处于最低谷时,容易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血流变得缓慢不畅而容易形成脑血栓。因此,临床上常把这“二高一低”时间段视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时段。如果按照早、中、晚一天3次定时定量老方法服药,显然与血压的这种自然变化不相适应,效果也就较差。为此,专家们提出,将患者服药时间改为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前半小时,即上午8时30分左右和下午2时30分左右。这样就会使药物的显效时间与血压高峰期相遇,从而更能充分发挥药效,以使血压平稳,达到控制血压增高的疗效。 为证实效果,专家们将传统的一天3次定时定量服药和按上述新方法服药的两组病人作了长期跟踪调查对比。结果发现,按新方法服药的患者,其卒中发生率较传统服药方法的患者要低得多。并且还指出,轻度高血压患者晚上睡前切忌再服药,中、重度患者睡前也只能服白天药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是因为晚间血压本来就低,若再服常量降压药就会使血压更低,从而容易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甚至发生脑血栓。 (摘自《卫生与生活》 沈权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