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直言获奖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忙碌。但忙碌并没有阻挡她参加2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艾滋病疫苗区域协商会议。 疫苗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好方法。然而,2007年,一个耗时10年、曾被科学界看好的默克公司研制的疫苗,在临床实验时遭遇失败,艾滋病疫苗研究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早在10至15年前,就有人预言5年内可以研制成功艾滋病疫苗。但是至今我们仍没有研制成功艾滋病疫苗。”巴尔-西诺西是1983年发现艾滋病病毒的论文作者之一,当记者问及什么时候能研制成功艾滋病疫苗时,她直接回答“no”。对此,她解释道:“目前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候选疫苗,所以很难预测疫苗什么时候能研制成功。” “艾滋病疫苗的研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寄希望于短期内解决,也无法依靠少数队伍甚至少数国家解决,只有全球联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邵一鸣向记者介绍说,尽管目前我国在艾滋病疫苗研究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并且开展了几项艾滋病疫苗的I期临床试验,但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总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有什么新的控制艾滋病的方法吗?”“艾滋病仍在全球蔓延,我们不仅需要研究预防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还要考虑如何延缓感染者发病。”巴尔-西诺西认为,目前我们需要向广大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治疗,需要提高现有治疗药物的效果,而最终目标是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这非常困难。我认为我们需要将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结合起来,但是目前还不清楚需要使用什么样的免疫治疗方法。” “诺贝尔奖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世界所有与艾滋病斗争的人的共同荣誉,包括科学家、临床医生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采访中,巴尔-西诺西寄语中国科学家,“只要有新的思路,就能为艾滋病疫苗研究做出贡献。” (摘自《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