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承 中医把人的情志变化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个方面,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不会使人致病,但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将导致神志散乱,气血失调,内脏不安,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说明情志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人的脏腑气机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情志,减少各种异常的刺激,在养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节情志,首先要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内经》曰:“百病生于气。”生气发怒有损于肝,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要健康,必须学会宽容大度,所谓“量大者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清心寡欲,有益健康长寿。《内经》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第三,忌多愁善感、思虑过度,遇事不慌,无所惊恐。要善于解脱精神负担,不要陷入对过去的事无尽的后侮和自责之中。现代生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生活在精神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中,短时间内,体内胆固醇会明显升高,并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愉快的情绪,可以调整大脑皮层紊乱,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肠胃蠕动,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 无论是处于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之中,无论任何时候遭遇任何突发事件,我们都要避免七情过激,要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