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7期第1版
 
2009年第17期第2版
 
2009年第17期第3版
 
2009年第17期第4版
 
 

从特色优势到强势品牌——郑州市中医院跨越式发展纪实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董文安 通讯员 王红专 张乐
  这是一串串累累的硕果。
  目前,郑州市中医院拥有7个重点专科,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5个。700多名在职职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100多人,人才、专科优势突出。
  这是一组组闪光的数字。
  2008年,郑州市中医院门诊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2%,住院人数增长了10.2%,总收入上升了30.13%,而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下降了2个百分点,医院发展势头强劲。
  这是一项项炫目的殊荣。
  郑州市中医院曾荣膺“全国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最受河南人民喜爱的“十佳医院”、“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郑州市十佳医院”、“郑州市花园式单位”等80多项荣誉称号。
  …… ……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诸多的“一”,凸显出郑州市中医院的特色专科优势,彰显出郑州市中医院的强势品牌,显现出郑州市中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强劲态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郑州市中医院院长虞婕说:这是多年来他们大力实施“三名”战略,坚持“中医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的办院宗旨,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上大做文章的结果。
固本:让根基更坚实
  去年金秋时节,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在郑州召开。
  来自新加坡、越南、蒙古、柬埔寨、缅甸、泰国等6个国家代表团的代表,先后有40余人次慕名来到郑州市中医院就诊。中医的博大精深,治疗的神奇效果,让一帮老外赞不绝口。
  一天,柬埔寨代表团团长毛根先生突患急性筋膜炎,疼痛难忍,无法行走,经周晓卿医生施以针灸、拔罐治疗后,疼痛立刻缓解。艺术节闭幕的次日凌晨,柬埔寨代表团离郑前夕,因劳累过度,导致毛根的疾病再次复发,周晓卿医生又立刻给予针灸治疗,30分钟后,毛根疼痛缓解,行走如常。
  看到针灸如此的神效,柬埔寨代表团的其他人员也纷纷要求一试,经针灸、拔罐治疗后,两位副团长的颈椎病、背部疼痛明显改善,两位随行成员的关节扭伤也大为减轻,他们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郑州的中医真棒!”
  眼见为实的一幕幕,只是郑州市中医院专科特色优势的一个个缩影。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世界医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虞婕院长说,“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医,国之瑰宝即院之瑰宝。‘中医立院’是我们的根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办院方向!”
  为了固本,有着丰富医院管理经验、曾荣获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的虞婕决定从管理着手,切实转变思想理念,强化中医办院方向。这一思路,最终体现在医院管理中,贯穿于业务管理、人员培训、专科建设、特色疗法的发挥、特色制剂的应用以及绩效管理中。
  在郑州市中医院,记者见到了该院的绩效管理方案。其中,特色病症中医治疗率、中医参与治疗率、中药饮片使用率、辨证论治优良率、辨证使用中成药率、上级医师指导优良率成为考核科室和个人的主要评价指标。
  虞婕院长告诉记者,在绩效管理方案中,他们特别把中药饮片使用率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目的在于以此判断各科的中医特色落实情况。事实证明,这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检验性,强化了中医特色的考核标准。
  2008年,郑州市中医院再次调整绩效管理方案,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中医特色奖、最佳医疗奖、最佳护理质量奖等奖项。尤其是在中医特色奖中重点考核中草药收入、中草药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院内制剂等指标,奖优罚劣。
  虞婕院长说,一系列固本措施的实施,进一步突出了中医特色,强化了中医办院方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郑州市中医院,记者看到:儿科配制有多种疗效高、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丸、散、膏、丹中药制剂。其中,中药直肠滴入、推拿按摩、膏药贴敷等,治疗小儿哮喘、脑瘫、黄疸、癫痫、厌食等常见病疗效显著。
  妇产科配制的“三黄汤”、“生化汤”和“排气汤”,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帮助产妇产后子宫恢复和剖宫产术后尽早恢复肠胃功能。
  皮肤科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研制的袪风换肌丸治疗神经性皮炎,解毒消炎散治疗痤疮,抗敏止痒丹治疗顽固性瘙痒,袪白换肤丸治疗白癜风等,使许多顽固皮肤病得到康复。
  脑病科结合老中医临床经验,研制开发出“脑血通口服液”、“中风康正丸”、“通脉降酯口服液”等近十种专科制剂用于临床,成为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良好的拳头科室。
  心病科独创的胸痹急症舌下喷雾“九香气雾剂”,长效降压制剂“复方降压胶囊”,抗心律失常的“黄松胶囊”,强心利尿、纠正心衰的“心衰合剂”及“双参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的“冠心宁胶囊”、“冠心贴膜”等,均显现出良好效果。
  …… ……
扶正:让特色更突出
  中医院姓“中”,中医院的特色也在于“中”。目前医疗服务日趋同质化,中医院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发扬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虞婕院长说,作为中医院,就要把医院作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办院理念、诊疗服务、就诊环境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
  说这些,决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日常的具体工作中。记者在郑州市中医院采访时发现。在该院管理中,每一项制度的出台,每一个措施的实施,每一个活动的开展,只要是有利于突出中医特色,强化专科优势,打造医院品牌,医院决策者就大力支持。
  46种疾病作为特色病证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在采访时,记者看到,特色病证管理方案及特色病诊疗常规,涵盖了中、西医病名定义、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证候分类、入院指征、治疗常规、出院标准、康复指导、疗效评价标准等,统一制定成册,规范实施。医务科还根据其诊疗标准、中医治疗率和治愈好转率完成情况、费用控制情况等效率和质量指标,明察暗访,奖优罚劣。
  不止如此。医院把“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作为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把特色技术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石,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择优汰劣、公平竞争的办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医院还制定了中医特色专科发展计划,同时在绩效分配、人员进修、发表学术论文、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特色专科的发展。将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退休老专家请回来,成立老专家门诊,发挥他们的余热,总结他们的经验,形成强大的品牌效益。
  “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医,中医博大精深,它不单纯是一种学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虞婕院长说,“没有文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有特色,更不可能有生命力!”
  在采访时,记者耳闻目睹了郑州市中医院浓郁的中医特色文化。医院在醒目位置,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建立了中医文化走廊,使就医者在不经意中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在病区内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在病房内挂有温馨的壁画,使病人进入病房就能感受到一种中医药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医院有集邮协会、诗书画学会等文化组织,定期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病人在医治疾病的同时能得到一种中医药文化的享受,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无穷魅力。
  …… ……
  中医特色建设是保持和发挥中医优势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虞婕院长说,扶正的结果是专科特色更加突出,专科优势日趋显现。
  记者注意到,在郑州市中医院7个重点特色专科中,脑病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又是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心病科是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科、中医儿科是郑州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中医消化专科是郑州市临床特色专科;中医骨伤专科是郑州市重点中医专科。
  脑病科发挥具有特色的针灸技术优势,结合老中医临床经验,研制开发出系列制剂应用于临床,诊疗效果良好。科室规模从建设初的60余张床位扩大到现在的三个病区100余张床位,门诊量从1.5万余人次增加到4.3万余人次,收治住院病人从不足1000人到1500余人。
  其他重点特色专科也各有千秋:心病科总结出了一套心病独有的治疗模式,具有浓厚的中医药特色;小儿科以中药散剂、直肠滴注为优势;骨科以传统手法为特点;消化科以中医中药治疗肝病为特色;呼吸科以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为研究方向。
  虞婕院长说,这些重点特色专科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医办院方向的基础上,起到了全院业务发展的表率,带动了全院中医药优势的发挥,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出新:让品牌更响亮
  记者在车水马龙的郑州市中医院目睹到,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一位患者感冒发烧,鼻塞头痛,经中医师诊断是表证未解,用“飞针”疗法给予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的治疗,患者很快感觉鼻子通了,头痛减轻。一位患者头颈部活动受限,转下脖子都面露痛苦之色。采用“飞针”治疗10分钟后,患者自觉肩背部轻松了许多,左侧疼痛好了,颈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飞针”的神奇效果让许多就医者叹为观止。这其中得益于郑州市中医院对针灸的创新发展。记者了解到,该院的针灸手法,因其快速的弹射进针而独树一帜,以无痛、得气明显、疗效显著为特点,被国内外的朋友誉为“飞针”,该技术利用银针的韧性,手指的旋转捻力,手腕的瞬时爆发力,综合产生的快速进针方法,具有稳、准、快的特点,享誉省内外,对中风引起的偏瘫、吞咽困难、面神经麻痹、各种头痛、颈肩腰腿痛,单纯性肥胖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浮针疗法是医院在继承传统针灸结合现代医学针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具有几乎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主要适用于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症、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泌尿系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等病症。
  还有火攻疗法,应用药力、酒力、火力,三力合攻,配合手法,充分发挥药借酒力,火借药力,使药物迅速渗透吸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达到促进损伤的修复、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治疗颈肩腰腿痛、脱发、痘痕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像这样的创新还不止这些。国术点穴也是其中之一,它的“点”“拨”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穴位不同于传统的经络穴位,以手法调解为主,穴位选择较少,利用施术的角度不同、力度不同、配穴不同,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调解脏腑功能的作用,成为郑州市中医院的又一亮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传统与嬗变之间,虞婕院长敏锐地意识到,“没有创新,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就没有未来。理智的创新一定是一个美好的设想,并在实践中时时加以校正,经过耐心培育,最终导向成功。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立不败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赢得患者。”
  “中医的思想和逻辑是开放的、包容的,它不排斥任何有益的东西,只要是对它的核心理念有益,它都能吸纳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虞婕院长说,“作为中医院,除了保留原有的特色,还要满足群众就医特殊需求,这就要求,中医院必须时时刻刻赋予新的内涵。”
  尊古而不泥古。虞婕院长还说,专科专病的发展不单单是在原技术、原水平上的积累,而是必须突破单纯的中医中药范围,加大现代医学的比重,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正是在这一系列创新思维的指导下,郑州市中医院成功独立开展了冠脉造影、脑干肿瘤摘除术等高难度手术,特别是中医中药的介入,解决了术前术后的并发症,改善了病人的肌体条件,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既坚持了中医中药治疗的优势,又强化了适应手术疾病的诊治能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这样的创新实践还有许多。他们把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发挥了中医的宏观辨证,又结合了西医的微观认识,降低了治疗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疗效。开展外科手术时,他们让病人在术前积极使用中药,调整病人的顺应性,纠正合并症,显著改善了病人的术前状况,提高了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在术后应用中医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促进刀口愈合,防止并发症。在心内科介入治疗后,为防止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他们配合采用中药活血化瘀的方剂预防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叫响了中医药特色品牌。
求源:让动力更强劲
  中医的办院方向要坚持,中医的特色要体现,人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医院按照郑州市卫生局党委的实施“三个一”工程及“人才强卫五个三”工程的总体战略部署,萌生和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虞婕院长说,中医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人才是其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如何用好现有人才?郑州市中医院着力念好“学、练、带、送”“四字经”。一是“学”。首先从住院医师源头抓起、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抓起,教育和引导临床医生加强“三基三严”训练,特别是不断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在临床医生中倡导“读书——临床——读书——总结——思考”的模式,把读书与临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临床医生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开办“西学中”学习班,要求全院西医和护理人员参加培训,达到3年中每年100个学时的培训时间,
  二是“练”。针对目前中医人员中医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在全体医护人员中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考核,技术练兵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医生王昊在全省中医临床医生基础知识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在全市中医知识技能大比武中,医院获得优秀组织奖,同时获个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1名;在全市中医系统护理技术竞赛中,有10人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三是“带”。在充分发挥医院名老中医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鼓励中青年医生拜师学习的同时,在“全国名老中医高级论坛会”上,医院有4名技术骨干分别拜师,高彩霞拜全国著名中医大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教授为师;史明拜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佩文教授为师;李海拜全国中医药学会男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教授为师;王晓燕拜全国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知名儿科专家刘弼臣为师,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是“送”。医院有计划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深造,仅2008年就选送了1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选送两名护士长出国深造,为医院的业务发展蓄积后劲。鼓励医务人员在职攻读研究生,选送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省内各种短训班,去年共计69人次。同时,结合郑州市“21世纪中医人才”培养工程,选拔、申报,推荐了周晓卿、王昊、郑中华、张朝霞4位同志为培养对象,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医院专业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术水平的提升。
  一方面立足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近年来,郑州市中医院引进中医硕士研究生21名,中医副高级技术职务以上实用型人才12人,使人才梯队日趋合理,人才结构逐渐优化。
  这就是郑州市中医院,以超前的思路,非凡的智慧,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特色突出的优势专科。
  这就是郑州市中医院,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叫响了广大群众信赖、享誉中原大地的强势品牌。
  追求不息,拼搏不止。
  矗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科学发展的金色大道,郑州市中医院将奋然前行!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