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4期第1版
 
2009年第14期第2版
 
2009年第14期第3版
 
2009年第14期第4版
 
 

峰回路转路漫漫 柳暗花明三十春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老窝卫生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徐韶伟  郭彦青
    30年前,老窝卫生院有职工29人,业务用房是草房、瓦房、土楼,最先进的医疗器械是一台30毫安的X光机,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几乎成了万能的“三大件”,群众基本医疗根本无法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老窝卫生院发生了巨大变化,现有职工88人,两层医技楼一幢24间,三层双面门诊病房综合楼一幢134间(共计3150平方米),职工家属楼一幢12套,年业务收入550多万元,人均月工资1650元,病床80张,拥有CT、彩超、500毫安X机、多普勒、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光学胃镜、无痛分娩仪、120救护车等医疗设备,开设内、儿、外、骨、妇产、眼、五官、皮扶、前列腺、理疗等临床科室10多个,医疗设备、技术服务都有了显著提高,有力地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据了解,直到1999年,卫生院仍然发展缓慢。为改变卫生院的落后面貌,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在区卫生局、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卫生院新建成了面积1600平方米的综合楼、配发了一台崭新的冷链冰柜和37个冷藏包,重点改善了妇产科的设备、技术,同时认真落实定点接生政策。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孕产妇来院就诊迅速增加,儿童接种开始推行门诊化接种,结核病患者开始实施归口管理,前来卫生院就诊的群众均逐渐增多。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也逐月增长,终于步入了发展轨道。
    近年来,随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农合政策的实施,群众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大,卫生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成了面积3150平方米的三层双面门诊病房综合楼,新建了职工家属楼,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和职工居住条件,留住了人才,推进了卫生院稳步快速发展。据该院院长潘孟君介绍,目前,接种门诊已达市级规范标准,预防接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疫情实现了网络直报,按照省定标准完成了全镇37个村卫生室建设,筑牢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底,有力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们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卫生院建成‘立足本镇、辐射周边、冲出召陵,走向漯河’的一流卫生院,为保障群众健康作出新贡献。”在该院采访时,院长潘孟君如是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