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襄镇卫生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徐韶伟 改革开放30年来,邓襄镇卫生院业务收入由30年前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160多万元,增加16倍,固定资产由16万元增加到200余万元,增长了13倍,卫生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据该院院长李红超介绍,30年前邓襄镇卫生院只有15间破旧瓦房,院内杂草丛生,医护人员18人中,仅1人有中专学历,连简单的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等专业知识都不知道,无法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医生为病人诊查疾病就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件”,就诊病人寥寥无几,收入甚微,职工怨声载道,有些职工离院另谋生路,卫生院濒临倒闭。 记者采访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债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和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卫生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4年来,该院通过多方筹资,建起了新病房楼、新办公楼,购置了德国产CR、B超、心电图机、洗胃机、经颅多普勒、12孔无影灯、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微波治疗仪、多功能手术床、半自动生化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装修了门诊楼、病房楼,病房安装有空调、有线电视,室内窗明几净,温馨舒适,打造了宾馆式病房。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卫生院的宝贵财富。”李红超院长说。据了解,近年来,卫生院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派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行学习,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鼓励职工自学,提高学历层次,目前该院具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5人,中专学历2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85%,不断充实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口腔科等科专业技术人员;成功开展了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甲状腺瘤切除术、四肢骨折内外固定术、髋关节人工置换术、新式剖宫产等手术。同时狠抓预防保健工作,对重大疾病的控制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各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全部实现了电话直报,防保站顺利通过了漯河市卫生局的验收,筑牢了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30年的发展,30年的拼搏,邓襄镇卫生院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发展成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技术先进,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先进卫生院,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