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陵镇卫生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徐韶伟 改革30年弹指一挥间,对召陵镇卫生院来说,既是风风雨雨的30年,更是发展壮大的30年。 30年前,召陵镇卫生院仅有职工17人,瓦房10间,院内杂草丛生,只有2个听诊器、2台血压器、一台心电图机,由于病房少且简陋,许多病人输液只能站在室外。1995年,卫生院经多方筹资,从原来的旧址迁到现在的新址,并建起了5层病房大楼;2005年,又将原镇派出所办公楼改造成门诊楼,卫生院由原来的占地3亩发展到8亩。目前,卫生院固定资产由10万元增长到近1000万元,职工由17人增加到60人,住院床位由12张增加到60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真没想到卫生院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在采访中,经历了卫生院30年风雨和发展变化的老职工——外科主任穆文坦,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 改革发展,关键在思路。1995年,卫生院迁院时,不少人想不开,认为是瞎折腾。该区卫生局领导通过召开全院职工座谈会等形式,与职工进行交流、沟通,理清了思路,建起了当时在漯河市乡镇卫生院中最高最漂亮的病房大楼。近几年来,卫生院又提出了“向质量要效益、以服务谋发展”,“人才兴院”发展思路,广纳人才,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温馨服务年等活动,掀起了更新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的高潮。坚持硬件升级与人才建设、科学管理、医疗质量同时抓,加强人才培养,不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实行高岗添土原则,工资奖金与职工的专业职称挂钩;鼓励职工积极考证,鼓励无学历人员通过自考的方式获取文凭,有效提高了职工的素质。添置了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500毫安排片透视机,多普勒诊断仪、B超及彩超,心电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等先进设备,改善了就医环境。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两年来,卫生院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院内花开四季,病房内安装了空调、电视,群众在卫生院住院治疗就能享受到市、县级医院的待遇;出台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如救护车免费接送病人、病人免费挂号,特别对参加新农合的群众,实行各种检查减免10%的费用,病人出院当天返还报销部分费用。 2007年,该区卫生局将某县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关志宏作为人才引进到卫生院担任院长,卫生院的发展如虎添翼。一年多来,关志宏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科学管理,不断创新,购置了美国GE彩超,装修了病房,病房面貌焕然一新,床位使用率达90%以上,年业务收入由2007年的几十万元增长到2008年近400万元,卫生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里程。展望未来,关志宏院长信心百倍地说:“要力争省市一流卫生院,计划明年再建一栋医技楼,购置CR等设备,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继续秉承‘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办院宗旨,让群众享受到更透明、合理、经济、温馨的医疗服务,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