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4期第1版
 
2009年第14期第2版
 
2009年第14期第3版
 
2009年第14期第4版
 
 

艰苦创业 稳步发展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姬石乡卫生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徐韶伟
    召陵区姬石乡卫生院1994年成立,前身是黑龙潭卫生院分院,成立之初,姬石乡卫生院只有砖瓦房十余间,职工6人,仅有的医疗设备是“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院内杂草丛生,收入甚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院现在拥有业务用房近7000平方米,职工43人,卫生技术人员40人,开设病床40张,拥有彩超、300毫安X光机、心电监护仪、血球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病房安装了空调、有线电视和床头呼叫系统,院内树木四季长青、花香袭人,迈入了漯河市乡镇卫生院的先进行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9年以前,姬石乡卫生院处在倒闭的边缘。1999年,在该区卫生局与姬石乡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姬石乡卫生院购买了原姬石乡计生办的办公楼,解决了业务用房紧缺的燃眉之急,随后筹资添置了100毫安X光机一台,增加了职工10名,实现了卫生院月收入近3000元,职工每月工资150元,但仍无法留住技术人员,凡技术好一点的工作人员纷纷流失,卫生院仍在艰难中生存。
    为改变卫生院落后面貌,改善群众就医条件,近年来,在院长王文带领下,姬石乡卫生院抢抓机遇,创新管理,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克难攻坚,积极争取项目,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卫生院终于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新农合实施以来,卫生院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职工医疗技术、理论、操作等临床医疗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业务收入明显好转。2005年,卫生院利用国债资金建起了新病房门诊楼;2006年,通过自筹资金又建了11间新病房,彻底改变了卫生院的业务及办公用房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建立了手术室、化验室、护士站,添置了彩超、300毫安X光机等先进设备,对院内进行了绿化美化,医疗环境、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服务质量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医院要发展,医疗技术、医疗安全、服务质量是关键,内部管理是基础。”院长王文说。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该院一方面狠抓医疗质量,凡遇危重病人,各科室集中会诊,制定治疗方案,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和纠纷;另一方面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管理,选派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面向社会招聘高级人才,聘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授课,挑选优秀的大中专生充实到科室,带动了医院各科业务发展,2006年实现业务收入160多万元,2008年业务收入已突破200万元。
    面对明天,该院院长王文满怀信心地说:“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实现群众满意,促进卫生院稳步快速发展。”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