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刘松涛 陈磊 在漯河市人民东路,有一所医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从踯躅徘徊到跨跃式发展的艰辛历程,栉风沐雨,求索奋进。如今,她已从当初濒临倒闭的乡卫生院发展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医院,创造了令人惊奇的辉煌业绩。她就是享誉漯河及周边县市的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回忆起医院的发展历程,历历在目:1980年6月,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了由十余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翟庄乡卫生院,历经十多年发展,在困难中不断前进。1997年11月,源汇区人民医院挂牌成立,进入了医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1月,区划后更名为召陵区人民医院,掀开了医院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改革创新 排难奋进 就在源汇区人民医院成立前不久,该院病房仅有十余间漏雨的破瓦房,无住院病人,手术室常年关门,化验室连血常规都不能做。 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惟一出路。以院长罗国栋为“班长”的新一届班子成员结合医院实际,提出了“医疗高质量、服务高水平、收费低标准”的办院宗旨,强化管理,大胆创新,硬是从夹缝中杀出一条生路。 记者采访了解到,召陵区人民医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对病人病情诊断、检查、用药、手术等程序的规范;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扩大学科规模,各科争先创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鼓励参加各种在职学习,坚持持证上岗;鼓励撰写医学论文及申报科研成果,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积极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 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中层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该院大胆引进人才,发挥“名医效应”,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郜胜才、刘群安等一批专家名医先后落户医院,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病员。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检查评估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收费行为、医生处方、开单检查情况;药品、设备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集中招标采购;坚持首诊、首问负责制,建立病人选择医生、护士制度,引导病人自主选择就医;完善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坚持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医疗收费及药品的价格公示制和查询制,增强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透明度;建立健全医院信息化管理,实现全面、实时、动态的网络化管理;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患者和社会监督;通过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群众为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等形式,畅通沟通渠道,及时掌握群众呼声。 以人为本 共创和谐 在改革发展中,该院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规范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唱响“一切为了病人”的主旋律。 近年来,该院多次聘请星级酒店专家来院授课,讲解礼仪服务知识,深化服务意识。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朋友,从每个服务细节入手,推行就医全程“无障碍”和“零缺陷”服务。从入院时的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住院期间的一次查房,到出院时的一声祝福,无不显示出亲情、关怀与温馨。 “医院服务非常周到,在这里看病放心又温暖……”在该院骨科住院治疗的史先生高兴地说。 该院紧紧围绕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等重点问题,在全院集中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公开服务承诺、“三优一满意”等活动,树立行业崭新形象。全面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医院对社会、科室对医院、个人对科室”的三级承诺机制,并公开上墙。 近年来,该院致力改善基础设施、院容院貌,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1.5万余平方米的新门诊、病房、制剂楼,添置了螺旋CT、CR、彩超、腹腔镜、C型臂、电子胃肠镜、多普勒等高新医疗设备。病房配备空调、彩电、沙发、电话等设施。开放患者食堂,设立便民箱,为患者免费寄存钱物,免费缝补衣服;代患者交费取药、提开水,免费接送病号,对出院后患者采取跟踪服务,定期不定期随访。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扶贫助残活动。开辟“绿色通道”,对军人、军烈属及特困户实行减免医技检查、手术、处置等费用,出院后免费咨询,提供上门服务。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正是召陵区人民医院情系百姓的真实写照。据统计,该院去年1~10月份共义诊36次,受惠群众达8000多人次,免费检查、诊治、发放药品折合人民币2万多元。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青睐,医院业务量逐年攀升,去年医院门诊8万人次,住院4320人,大中型手术2000台次。 “无愧医护心、留住患者心、赢得百姓心。”采访中,该院院长罗国栋对记者说,“正是改革创新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活力,以病人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获得了社会很高的满意度。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医院将坚持医疗高质量、服务高水平、收费低标准的办院宗旨,团结务实,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不断书写医院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