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王志刚 代启明 吴学良 李先利是大别山区新县苏河镇文昌村卫生所的一名村医。 2006年,到新县参加村医培训时,新县卫生局领导把一份印有《河南省村卫生所基本标准》试行方案交到他的手里。李先利深知,他是新县唯一一位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和诸多荣誉的村医,局领导是想让他为农村卫生改革带个好头。 回到家后,李先利与爱人商量,卖掉房子筹款建卫生所。最终,李先利在该县卫生局局长刘学广的大力支持下,自筹资金20多万元,建起一所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并购置了计算机,门诊日志、药品购进记录和预防接种档案全部进入了网络管理。 在文昌村周边,有20多位五保老人、孤儿和残疾人,他们都是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生病,李先利不是登门看病,就是开车免费把他们接到卫生所医治。为了方便危重病人第一时间转诊,李先利自筹资金购置了急救转诊车辆和急救设备,文昌村周边有80多位危重病人因为抢救得当和转诊及时,重获新生。 有些孤寡老人没有钱,日常有个三病两痛的不敢到诊所就诊,李先利知道后就给他们免费治疗。有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胡某,患了急性胃肠炎却没钱治疗,一个人躺在床上痛苦呻吟。在村里巡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先利马上给这位老人及时治疗。待完全康复后,这位老人把10多元钱硬塞到李先利手里。李先利知道,这10多元钱虽然不多,但却是老人的全部家当,他坚决不收她的钱。几年后,这位老人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请人去卫生所非要见李先利最后一面。李先利到后,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大兄弟,这么多年我欠你和国家的太多,这辈子恐怕还不了,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 几年前,李先利曾有过放弃从医的想法,原因是,他出诊时因地理条件的影响曾5次摔伤。一次重伤导致骨折,他躺在病床上怎么也想不通,这么多次为病人而受伤,究竟图个啥?待伤好后,在深圳开公司的朋友邀请他到公司去搞管理,他决定告别从医的生涯。在路上等车准备去深圳时,乡亲们为他送行,并用恋恋不舍的眼神对他说:“李医生,你走后我们有个三病两痛的怎么办?”听到这朴实的话语,李先利感动得流下了泪水。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乡亲们为什么来送我,这是他们需要我才舍不得让我走啊!就这样,他又留了下来。 白色的墙面,别致的屋瓦,干净的院落,大厅内温暖如春,候诊室内彩电、供水、报刊等应有尽有。走进文昌村卫生所,记者目不暇接的是该卫生所不但有健康教育室、诊断室、观察室、微机室、药房、候诊区,就连《村卫生所药品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也一应俱全。各种标牌统一制作,处方管理、药品管理非常符合要求。 在这所卫生所药房,也划分了针剂区、口服药品拆零区、内服药品与外服药品区等。李先利说,平时给村民用药,都选用效果好、价钱又便宜的药品,在价格方面还主动接受村民们的监督,旨在给患者营造一个卫生而又舒适的就医环境。 信阳市卫生局主管基妇工作的梁超说,目前该市将研究制订村卫生所建设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让群众看小病不出村,把全市村卫生所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