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淀国 从汉口乘“东方号”客轮,顺长江而下,过了鄂城、黄石,就到了久负盛名的古镇蕲州。400多年前,这块土地哺育了我国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生了名震中外的造福生民的宠篇巨著《本草纲目》。 一个雨后的清晨,我穿过人流熙攘的集市,走出不远,便是山水一色、碧波荡漾的雨湖。只见渔船点点,翠荷片片,如同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长长的土堤,一直把我送到草木青青的蟹子山。修复一新的李时珍陵园就坐落在这里。步入陵园,一座银灰色的石砌牌坊首先映入眼帘,上面高高悬起的“医中圣人”4个醒目大字,金光闪烁,潇洒遒劲,一看便知是出自郭沫若的手笔。穿过石坊,展现在面前的是李时珍半身塑像。他头戴纶巾,身着布衫,深沉有神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怀着崇敬的心情,伫立像前,仰望着,追思着,情不自禁地默读起镌刻在台座正面郭沫若同志的亲笔题词: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李时珍乃16世纪中国伟大医学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 缓步绕过塑像,拾级而上,便是一座绿草覆盖着的园冢。墓前,立有“李时珍之墓”的石碑。其实,安葬在这里的还有他的父母及夫人吴氏。 1518年,李时珍生于蕲州东门外瓦硝坝的一个贫苦世医之家。祖父是身背药箱、走乡串户的“铃医”,属于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父亲是个博学秀才,很懂医学、医术。小时珍身体不好,经常害病。他的童年几乎是在药罐旁度过的,因为先辈熏陶,从小就很喜欢草鸟鱼虫,常和伙伴爬上北门道,采摘金盏草、剪春罗、麦门冬等草药,对什么草能吃,能治病,都清清楚楚。但父亲为了改变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不同意让儿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不料时珍“鬼迷心窍”,三番五次向他表示:“身入朔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畏难。”无奈,父亲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当走进宽敞整洁的李时珍纪念馆时,我立刻被一册册各式各样的《本草纲目》版本所深深吸引。这里除我国当时的刻本外,还有日文的、英文的、德文的、法文的……字里间凝聚了多少李时珍的辛勤劳动,放射着多么耀眼的光辉!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发现过去许多本草书籍不但“品种既繁”,“名称杂乱”,且有不少“差论遗漏”,流传下去,害人非浅!于是,立志“广罗博采”,“删繁补阙”,搞出本真正像样的本草著作。为此,他追访农樵,不耻下问,足迹不仅踏遍了蕲州地区的丫头山、紫云洞、朱家洞等,而且爬山涉水,翻山越涧,步行到河南、河北、江西……,“远穷僻壤之处,险采仙麓之华”。李时珍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惊人毅力,翻阅了800多种有关书籍,奋战了27个春秋,收药1892种,载方11096个,写成了这部长达52卷、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 当满怀喜悦走出纪念馆,漫步在草药丛生、百花争妍的“百草园”时,我脑海中仍然浮现着李时珍采药、著书,为生民造福的高大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