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新跨越 和谐奋进促腾飞——源汇区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果侧记 |
|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高静 王凤琴 改革开放30年来,源汇区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漯河市“二次区划”后,该区卫生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客观看待和分析各种利弊,以务实、创新、发展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广开思路,加快医院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就医渠道,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保健需求为目的,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攻坚破难,开拓创新,有力保障了群众健康,呈现出医疗卫生事业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去年,年业务收入与2005年同比翻两番,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先后荣获河南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卫生工作先进集体、漯河市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源汇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先进单位、先进“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城市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2005年漯河区划调整后,源汇区辖5个乡镇3个办事处,面积扩大到200余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7万余人,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该区原有的4所公立医院分别划归其他各区,只剩一所以妇幼保健为主的专科性医疗机构。新划过来的4个乡镇卫生院偏离市区,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全区在区划调整、人口增长后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面对这一实际问题,该区卫生局局长田平选等班子成员广开思路,沉着应对,筹建了区中心医院,弥补了该区医疗卫生资源减少、力量下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等弊端,健全了区级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新的医疗服务体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步建立,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围绕“医院管理年”等活动的开展,该区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监控,促进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态度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以来,该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价廉、快捷、便利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目前,源汇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90%以上。 源汇区中心医院2005年成立,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120人,开放床位100张,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拥有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电子胃镜等先进设备,是市、区两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区工伤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区人民政府征兵体检站、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等定点医院。2006年,经市卫生局批准,该院设立干河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起该区群众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重任,为保障群众健康做出了较大贡献。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创品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追求工作‘零差错’、服务‘零投诉’是我们目标。”该院院长王昕淮说,“目前,我院正在筹建新门诊楼和病房楼,2010年力争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为保障群众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医院快速健康发展。” 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成立,现有职工51人,承担着全区32万群众的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免疫规划、卫生检验、消毒监测等重任,拥有现代化的诊疗、冷链、检验仪器20余台(件),可以开展微生物、血清、理化分析及临床检验等150多个检验、检测项目。 据了解,该区疾病监测体系完善,疾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区、乡、村三级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实现了10年无鼠疫、霍乱疫情,8年无脊髓灰质炎;抗击非典和防控手足口病工作成绩显著;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流脑、猩红热等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加强了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监测、干预和管理,为所有艾滋病患者建立了一对一的督导救治机制,成功实施了多例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连续3年,“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去年8月,卫生部疾控处领导在该区实地查看农村癫痫病防治项目时,称赞道:“真是没有想到,一家小小的基层防控中心,却能把我们交办的项目做得这么好!”为此,该区先后荣获漯河市癫痫病防治管理项目先进单位、区卫生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为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医疗安全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近年来,该局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把整治和规范食品、医疗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行医,维护群众饮食安全和就医安全当作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开展食品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强节日期间食品卫生安全检查,以查处无证经营、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为重点,积极推进全区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进程,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专项清理,严格食品经营商户准入关,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商户;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违规执业行为,全面净化了医疗市场。该局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暨依法执业教育先进集体、全省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近年来,该区不断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强化培训工作,倡导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各类许可申请由区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受理,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相应卫生标准以及量化分级管理规范严格审核、监督和监测;简化办理程序,实行政务公开,限时办结制度;建立完善了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进一步规范了卫生行政许可行为,仅去年审核卫生许可749件,审核通过646件。 为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消费者饮食卫生安全,去年来,该区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培训、指导整改、组织验收、结果认定等步骤实施,目前,量化分级管理达100%,量化定级129家,其中A级单位3家、B级单位26家、C级单位100家。同时,该区有重点地开展食品专项治理,先后开展了重大节日食品卫生、中小学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等一系专项整治活动,仅去年,共监督检查学校和托幼机构(所)学校食堂46户,责令整改12户,查处4家。值得一提的是,该区注重对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建立“三级管理网络”、明确“三项重点”、健全“四项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初步成就,为推进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监管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2008年曾在头版给予了报道。 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全面规范医疗秩序和执业行为。近年来,该局以打击无证行医、超范围行医、出租承包科室、非法医疗广告等为重点,开展综合整治,仅去年立案查处超范围执业、无证行医等违法行为立案案件95起,依法取缔游医摊点6处次。 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 源汇区妇幼保健院1998年成立,前身为区妇幼保健所。10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该院克服重重困难,摆脱业务用房不足、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等困境,实现了医院稳步发展,已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院,承担着全区妇女儿童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重任。医院现有职工160人,开放床位80张,开设预防保健、内、外、妇产、儿、妇女保健等科室,拥有四维立体彩超、心电工作站、颈颅多普勒、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医院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指定为“爱婴医院”,被国家妇联评定为“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是漯河市女职工生育保险定点单位、市(区)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 近年来,该院坚持“以保健带临床,以临床促保健,保健临床相结合,突出保健优势”的办院方针,重点突出妇产科、儿科特色,不断推进医疗技术的提高;坚持“诚信为本,患者至上”和“以病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以病人的满意为最终目标”的服务理念,推出职业化礼仪服务,实行导医护士、导医标示相结合的导医模式,推行患者无过错服务、“零距离”和“面对面”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及时为病人提供差异性人文关怀服务,科学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心灵的沟通,用真心和真情感动了众多病人,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呈现出医患和谐的良好局面。 农村卫生工作实现新突破 随着农村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该局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得到了全面加强。2005年,该局争取国债资金70多万元,完成了4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增加业务用房350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2006年,争取国债项目建设资金71万元,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干河陈乡卫生院,改写了干河陈乡无卫生院的历史;按照“合理布局、统一标准、充实内涵”的原则,建成覆盖全区109个行政村的113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同时加强对卫生人才的教育培养,实行“人才强卫”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狠抓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并以区中心医院为龙头组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基地,启动了乡村卫生人员集中培训机制,分批次开展针对性培训。2005年以来,该区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培训各类专业人员1000多人次,特别是强化了乡镇卫生院院长、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巩固和加强。 多措并举平稳推进新农合 2005年4月新农合启动以来,该区紧紧围绕资金合理使用、参合农民最大受益、农民政府双满意三个核心目标,扎实开展工作,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创新推出各项管理措施,既保证了农合基金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又确保了新农合制度平稳有序运行。 该区农合办着力在强化监管、提高服务、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实行“四统一”管理,对新农合定点医院经办人员交叉使用、统一上划、动态管理,切断经办人员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内在利益联系,全程监控定点医院诊疗服务行为。从参合病人入院治疗、费用审核、补助金支付等各个环节着手,杜绝医疗机构乱收费、乱检查、套取农合资金等现象。此项工作在河南省卫生通讯的新农合专刊和漯河市政府的政务信息中刊出,该市分管市长作了重要批示予以肯定和推广。二是推出“单病种限价”利民工程,在市、区、乡三级定点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制度,通过抓好“五个监管”,即对诊断标准、病程与临床路径、限价费用、服务协议以及收费情况的监管,建立《危重病人超病种费用审批制度》、《超范围药品及诊治项目知情同意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实施,确保了单病种限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限价病种达600余种,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三是推出新农合跟踪回访调查制度。加强新农合监管、畅通监督渠道,采取入村入户回访与电话回访相结合,调查核实出院患者获得补助情况。回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机构收费情况、服务情况、住院补助落实情况、患者身份认证情况等,跟踪回访率不低于当月住院总人数的30%。四是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预警机制。定期对各医疗机构下发预警通报,增强违规违纪防范意识。要求各定点医疗机构逐级签订承诺函,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向卫生局农合办做出书面承诺,认真执行河南省六条禁令,杜绝违规行为发生,分管副职及医护人员层层承诺,逐级落实责任。五是推行人性化服务。区农合办坚持以人为本,先后推出了市内定点医院就诊“一证通”制度,乡、区、市三级定点医院直补制度,出院即时结算制度,电话、传真转诊备案办法,预约结算送款等便民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为参合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上措施的实施,不但保证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而且群众受益度、满意度也明显提高,连续3年实现了参合率达97%以上,基金使用率在85%~90%之间。该区连年被评为漯河市新农合管理先进县区。 “区划调整后,源汇区医疗卫生机构虽然底子薄、基础差,但通过全区卫生人的共同努力,卫生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采访中,田平选说,“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实施将给卫生事业带来新发展、新机遇。我们将抓住机遇,努力拼搏,致力实现全区卫生事业的新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漯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