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如今,人们的过年方式越来越“程式化”,也越来越“懒人化”了。不用动脑,不用动手,过年自有其一套自动的模式。丰富的物质生活,便捷的购物渠道,让人们不必再像从前那样,提前个把月就要开始备各种各样的年货——缺啥出了门就能买到。甚至连年夜饭都不必亲自动手准备,各大饭店早早的就打出了预订年夜饭的招牌。 以前的人们过年之所以觉得充实,与大量繁琐的家务事务不无关系。现在需要动手的事情少了,就空出了大把时间来。如何更好地打发这空出来的时间,使过年变得更有意义一些,这是个问题。 春节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庆丰收,二是祭祖,三是驱鬼。它本来的民俗意义,随着社会的演化,逐渐的淡化掉了。发展到现在,过年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亲人团聚,欢聚一堂。很多家庭将一大半的时间,消耗在了电视机前,消耗在了零食和烟酒中。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是很不可取的。坐着不动,暴饮暴食,过度用眼,这些都会为健康埋下隐患,身体不够好的人,可能健康就会和其“年后算账”。 我们不妨翻翻老黄历,或者跟上了岁数的老人唠唠嗑,重拾一些老传统,重温一些老派的过年法,未尝不是另一种乐趣。 民谚有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年终的大扫除,对古人来说是过年的重要步骤之一。宋代学者吴自牧的《梦梁录风俗》中,对此作了详细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第,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我们的祖先深知尘秽与疾病传播有关,掸尘又是为了防病保健康。虽说如今卫生条件与古代有天壤之别,但在年终岁尾之时,一家人齐动手,来一场不留死角的大扫除,将家里的布置稍加变化,活动活动筋骨流流汗,比之坐在沙发上看家政公司的人来清扫,意义自有不同。 写春联,其实也是一项很好的娱乐活动。告别生硬的电脑键盘,找出久违的文房四宝,毫端蕴秀,墨香扑鼻。或构思出自己的新年寄语,或翻出经典的春联大全,平仄中体会祖国语言散发出的铿锵魅力,笔划中感受汉字带来的婉转与铮铮。将集合了一家人智慧的春联贴在门旁,相信一定会比购买来的千篇一律的烫金春联更有韵味。 而如果将年夜饭由酒店挪至家中,改坐享其成为自力更生,会不会更有成就感?古时候过年,都是全民总动员,精心制作开发美食。我国的饮食业发展到现在百花齐放,可谓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年夜饭功不可没。准备年夜饭的过程,就是全家人交流感情、互相协作的一个好时机。厨房内的砧板声,院子里的爆竹声,家人忙碌欢快的说笑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除夕乐章。眼看着一道道美味在自己手下诞生,自豪感,幸福感,会给这个新年留下不一样的回忆。 因此,将双眼从电脑、电视上移开,去看看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让双手动起来,恢复它最初的功能——劳动。自己动手,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有点“另类”,却最健康,也最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