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太行树丰碑——从改革开放30年看林州卫生事业巨变 |
|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郝玉周 巍巍太行山作证,滔滔红旗渠作证!改革开放30年来,林州卫生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卫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医疗设施大大改善,医疗设备明显改观,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整个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林州卫生事业这30年,就是全市卫生工作者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奋勇拼搏、勇攀新高的创业历程!”林州市卫生局局长程同吉这样总结林州卫生改革开放30年。 全国先进卫协会、全国农村初保达标县、全国食品卫生先进县、九亿农民健康教育示范县、地方病防治先进县、全国卫生城市……30年来,一串串荣誉,见证了林州卫生事业30年发展的铿锵步伐! 咬定青山,农村卫生工作突飞猛进 多年来,林州市始终坚持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全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农村卫生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夯实基础,强化支柱,提高水平,搞好服务”的农村卫生工作思路,市、乡两级政府均成立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制定了初级卫生保健实施意见,并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了小康村建设目标。 为改善全市的办医条件,从1993年起,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狠抓医院达标上等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他们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使用,逐个装备”和以奖代补的办法,将卫生事业经费集中起来,每年重点装备一两个单位。广大卫生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市用于医院达标上等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全市17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际了“一无三配套”,得到了“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全部达标,改变了全市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房屋破旧、设备简陋、缺医少药的状况。与此同时,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各级医疗单位积极引进和购置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医疗设备由过去的常规检查逐步向高精尖发展,全市已有4个乡镇卫生院购置有CT、彩色B超等大型的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电子胃镜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也已在医疗单位投入使用。 同时,他们还积极争取项目,利用国债资金完成了市疾病控制中心、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和除陵阳、姚村以外的其他一般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筹资金完成了市人民医院和肿瘤医院病房大楼等标志性建筑。按照省卫生厅2006年河南省村卫生所(室)建设试点县市的要求,完成100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改善村卫生所条件。近年来,该市先后用于医疗卫生单位建设资金1亿元,大大改善了全市的办医条件。 经过全市各级党政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林州市被国家确认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2002年以来,林州在全市100万人口中,免费开展了以疾病检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普查普教”活动,为全市40万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为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1月,林州市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完成了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宣传动员和资金筹集、网络运行、提供服务等大量工作,确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截至2008年10月底,累计有1356826人次享受到报销补助,报销总金额为10506.7万元,大大缓解了全市群众看病贵问题。 积极探索,预防保健水平全面提高 做好卫生预防保健工作,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卫生工作,林州市在多年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医疗与防保逐步分离,行政管理逐步向乡镇深化的路子。在全市各乡镇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卫生管理站,具体承担本辖区内除医疗服务以外的各项社会卫生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使各项社会卫生工作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全市普遍实行了计划免疫制度,以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为目标,“五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通过强化服苗工作,连续十多年来,全市未发生一例脊灰毒株病例。该市顺利通过了国家“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计免接种率达85%”达标验收工作;以强化碘盐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碘盐监测,使碘缺乏病达到了有效控制;切实加强了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逐步开展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围产期保健、婚姻保健等工作,实行婚、孕、育一条龙服务,提高住院分娩率,使各项妇幼保健指标得到了提高或控制;积极开展了创建爱婴医院和爱婴卫生院活动,全市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分别被命名为“爱婴医院”和“爱婴卫生院”。他们针对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公共卫生工作管理办法,以规范卫生管理站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在体制上实行院长领导下的站长负责制,在管理上实行全员聘用制,在经济运行上实行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在目标上实行分类管理和末位淘汰制。 转变职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林州市卫生行政部门主动转变职能,努力做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调整自身结构,在管理上实行院长负责制,在人员使用上实行聘用制,在分配上实行结构工资制和试行科技人才年薪制,有力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坚持集体办医的同时,林州市实行了以“统一组织领导,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供药渠道,统一职称评定,统一养老保险,统一工资标准,统一业务培训,统一目标考核”等“十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成功,国家、省、市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林州市被评为“全国先进卫协会”。 为建立起责权明晰,民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他们根据上级要求,在全市卫生系统积极推行乡镇卫生院公开选聘制度,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完成了12个乡镇卫生院的选聘工作,选拔了一批作风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到院长岗位上来,优化了卫生院院长结构。 三级帮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 乡镇卫生院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林州市针对部分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实际,制定了帮扶乡镇卫生院的具体措施。一是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市直医疗单位与乡镇卫生院结成对子,选派部分技术骨干下到乡镇卫生院,从资金、技术、物资、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全力帮扶。自2005年6月启动市直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来,从市直医疗卫生单位抽调100余名医疗技术骨干下派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市直医疗单位向乡镇卫生院捐助医疗器械50余台件,支持资金4万元。二是加快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步伐。市直医疗机构对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免费进修。 在对卫生所的帮扶上,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实行一帮一,结对子帮扶。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了联50名乡村医生,培养医疗能手的活动,卫生局党委所属医疗单位党员技术骨干与边远山区的村卫生所建立了1+1对接帮带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到村卫生所帮助工作,传授新技术,开展新业务,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山区村卫生所的面貌。二是多层次、多方位予以扶持。2006年以来,林州市财政局、卫生局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村级防保人员进行补助,同时鼓励和扶持贫困山区乡村医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开展多种经营、种植中药材,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和帮扶单位负责中药材的销售。三是帮助乡医提高业务技能。市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乡村医生提供业务进修培训,并定期抽调医疗技术骨干到村卫生所开展业务技术指导,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四是建立巡回医疗制度。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卫生下乡活动,帮助山区群众解决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强筋健骨,展卫生行业新形象 多年来,林州市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问题,狠抓行风作风建设,他们以规范院务公开为契机,认真落实“五四三二”纠风措施,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一是积极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2006年3月份,他们首次对全市22家公立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实行了集中招标采购,确定中标品种3110余种,招标药品价格与上年相比平均降幅为18%,降幅最大的达到74%。2007年5月份,林州市药品集中招标领导小组组织市政府纠风办、检察院、药监局、劳动局、发改委、卫生局等部门进行了药品集中招标,共确定中标品种5158种,药品平均降幅达17%,有效遏制了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二是全力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在动员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了局领导包医院,院领导班子包科室,科主任包医生责任制,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积极推行了“双十”制度、“三线”用药制度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有效遏制了大处方、滥检查现象的发生,促进了行风的明显好转。据统计,各医疗单位通过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病人明显增多,但药品收入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6%,纠风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有效树立了卫生行业良好的新形象。 30年弹指一挥间。林州市卫生局局长程同吉饱含深情地说:“回顾过去,林州市的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一路艰辛,一路豪歌。展望未来,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林州卫生事业必将以更和谐的音符,奏出更富时代感的惠民新乐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