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军 前不久在修武县高村乡周流村卫生所(红十字会)采访时,发现这个村级卫生所还有一个不小的健康宣教室,这间健康宣教室不仅有电视、档案柜、到处摆放的健康宣教黑板报,更有不时进行的健康讲座。 这使笔者又想起两件事来,河南省大肠肛门病医院为了方便健康宣教、医患沟通,专门开辟了面积达100平方米的医患共识园地;郑州人民医院为患者着想,在新病房大楼的每一层都开辟了阳光室,初定的宗旨也是进行医患沟通、健康宣教。而在第五届清华大学中国卫生管理高峰论坛上,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理事长石曜堂博士在发言中也谈到,医院应成为公众健康的学校,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 那么,医院成为公众健康的学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中国公民健康教育的普及来看,集中了医疗卫生方面顶级专家的医院当然是首要的传播渠道,全体公民的健康教育素质完全可以通过与各级医疗机构的交往中得到提高;从医疗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来看,在为病患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告知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更能获取病患的信任,树立医疗机构的良好形象;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医务人员言传身教的健康知识普及,社会公众由此培育的健康理性更为扎实、更具操作性,而这种健康理性也会大大提升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的认同度,提升他们的医疗消费层次。 在现有的医疗结构中,医院进行公众健康教育,首先是通过在对病人展开诊断、治疗、护理、回访的过程中,针对某种疾病及相关疾病进行饮食、运动、用药、保健等多方面的告知,从病患对具体疾病治疗过程的切身体验中言传身教。在这一过程中,医疗机构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能履行健康教育的功能,只要我们不吝啬与病患的沟通。比如,门诊大厅导诊人员可以逐渐让患者领悟到如何分科看病,医生的诊断治疗可以让患者学会回顾自己的病史、分析发病的症状、了解应付危急状况的基本常识,护士的贴身护理可以让患者了解疾病康复的过程、促进康复的手段、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和饮食的配备等等。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改变观念,医务人员开始从固定的坐诊变为不时地走出去问诊,从单纯接触病人到走到乡下、社区了解病患的生活环境,医务人员近距离地出现在了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群体面前,医患沟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公众健康教育也开始收获更大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