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7期第1版
 
2009年第7期第2版
 
2009年第7期第3版
 
2009年第7期第4版
 
 

矢志不渝求发展 励精图治创辉煌——扶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开放30年工作纪实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李战军
    伴随30年改革开放步伐,扶沟县疾控人立足县情,励精图治,以改革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疾控资源更加优化,科学管理日益规范,能力建设向纵深发展,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疾控工作成绩斐然。在提高全县人口身体素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78年,原扶沟县卫生防疫站内设5个科室,总人数20余人。2006年撤销卫生防疫站成立扶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内设科室14个,总人数119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30余人,专科以上学历30余人,人员构成正在向知识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近几年来,该县疾控工作不断加大投入,目前,该中心拥有检验室用房600平方米,包括理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质控室、消杀实验室、试剂室、HIV初筛实验室等。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底顺利通过省级计量认证。
    30年来,该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严重威胁该县人民群众生命的天花、鼠疫、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基本消灭,麻疹、猩红热、丝虫病、疟疾、百日咳、破伤风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全县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县人均寿命由建国初期的53岁提高至现在的72岁。
    据资料显示:1963年该县总人口为41万人,当年疟疾发病人数为7882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9%;尤其是疟疾暴发流行的1970年,当年全县疟疾共发病115525人。1987年,该县疟疾发病3例,并在1985~1987年连续三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1987年底,经省卫生厅专家组考核验收,该县达到消灭疟疾目标。
    国家实施计划免疫以来,该县儿童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1988年、1990年、1995年相继实现了以省、以县、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多年来,该县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糖丸、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在96%以上。2008年,该县开展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增加了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等疫苗的儿童免费接种。
    1980年,该县着手地方性氟中毒的调查和防治工作。组织人力开展普查与复查测定,摸清了该县地下水系因古河道和一条泛流带贯穿全境而形成的自然氟病地带,1982年,该县实施降氟水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达138000人。目前,该县降氟改水工作仍正在深入开展,多年的降氟改水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获得国家、省、市级氟中毒防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正式实施以来,该中心全面落实有关防治措施,实施免费政策,积极发现和治愈肺结核病人。目前,该县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病人发现率达到76%以上,病人治愈率达到87%以上。期间共发现、治疗、管理结核病人2713人,入选“项目”2047人,累计为病人节省费用73万余元。
    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该中心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能力上下功夫,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质储备库以及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卫生应急队伍,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预案》,在2004年人禽流感防控,2005年人感染猪链球菌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8月,卫生部在淮河流域选择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了死因回顾调查工作及区域环境医学调查工作。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淮河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扶沟县疾控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在为期4个月的调查工作中,圆满完成了淮河流域死因回顾性调查工作。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该中心先后获得“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扶沟县疾控事业改革发展一路艰辛,一路豪歌;展望未来,中心广大干部职工豪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该县的疾控事业将以更加和谐的音符,奏出富有时代感的优美乐章!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