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创伟业 和谐铸辉煌——改革开放30年看周口中心血站发展历程 |
|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高磊 这是一个和谐拼搏的团队。 历经10年风雨,周口市中心血站不仅顺利完成了输血工作的“三个统一”(统一管理规划、统一采血、统一供血)、“四个过渡”(计划献血过渡到街头志愿无偿献血、献200ML过渡到400ML、输全血过渡到输成份血、献血由城市过渡到农村)、“四化“建设(献血队伍稳定化、采血网络化、供血一体化、管理规范化)和”“四个转移”(血站建设向全面建设现代化血站转移,血站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转移,采供血业务建设向强化内涵质量建设转移,临床输血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而且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年供血量由1998年的3吨提高到2008年的12吨,业务用房从300多平方米到3000平方米;固定资产也从原来的300多万元到如今的3000多万元。 这是一个荣誉飘香的殿堂。 无论从当年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还是今春抗震救灾的伟大战役,他们历经磨难,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医疗救助的血液储备和供应任务,并铸造出一个个输血事业的辉煌。为此,他们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并连续四届被国家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联合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 坚持落实“三个统一” 顺利完成“四个过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周口市血液行业一片混乱,血站、单采浆站多家并存,个体卖血十分盛行,无偿献血比例不足10%,严重影响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大乱必大治。全国血液市场整顿,周口市率先响应并一举取缔所有血站及单采浆站,成立周口市中心血站。 当时的周口市中心血站,仅有十几名职工和十几间平房,缺钱、缺人、缺技术,举步维艰。“把爱心知识才干和热忱献给输血事业”这句话成为周口市中心血站一班人的共同誓言。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困难,昼夜工作,艰苦创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血站初期建设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周口市中心血站结合周口实情,深入城乡,开展以法律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以宣传为先导的无偿献血宣传发动工作,扭转公民对无偿献血的错误认识,树立全民对无偿献血的正确观念,迅速在全市营造出一个“无偿献血,无偿光荣”的社会氛围。当年,该站直接实现从有偿献血——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跳跃式过渡,闯出一条新路子,创造了河南无偿献血工作的奇迹。在青岛全国血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被中国输血协会专家誉为“我国无偿献血的最高模式”。 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是血站工作的核心。为此,建站以来,周口市中心血站不断强化职工质量意识,独立设置质控科,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网络;各科室、各部门和各个岗位编制了工作制度、工作手册和操作规程等文件,建立起一个制度化、文件化管理体系,实现从采血、储存、检验、运输、临床输血全过程监控。周口市中心血站通过了中国检验认证集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志着质量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年来,该站未出现一次质量问题,无一例输血纠纷发生,这是始终坚持血液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必然结果。 现代化的血站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工作机制,是采供血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早在2001年周口市中心血站就联合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针对血站和县市供血库之间的业务工作关系,研制开发出了穿越血站——供血库信息联网系统,解决了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用血调配等问题,在全国血站系统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该系统获周口市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被全国许多地市血站采用,创建了新型的血液管理形式,促进了全省、全国血液管理工作的发展。 2001年,中央国债中西部血站建设项目实施,给血站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周口市中心血站一班人抢抓机遇,确立“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目标和“以人为本,强化意识,质量安全,造福于民”的理念。他们一年内完成了选址、手续、建设、投入使用等一系列工作,并获优质工程质量标准,成为河南省血站建设的“样板工程”上报国家发改委。 几经拼搏,周口市中心血站顺利完成了“三个统一”和“四个过渡”,在周口的输血史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实现了质的飞跃。2003年11月,国家卫生部领导高强到周口市中心血站视察,对血站的建设和无偿献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年国际安全血液基金会主席杰夫瑞·布斯什带团来站考察交流,支持周口市中心血站与国际接轨,提高血液管理工作水平。 认真贯彻“两个规范” 全面完善质量体系 2006年,卫生部颁布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为全面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体系。周口市中心血站为使“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站长带领全员一字一句地解读学习,充分掌握“两个规范”的内在实质。同时,为避免站内学习的局限性、片面性,不断地派中层科主任外出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质量体系培训班,把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带入站内,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 在认真学习,充分理解“两个规范”后,在原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层层分解目标,各科全面自查,修订完善质量体系文件。该站新建立了“成分制备质量体系”、“献血服务质量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质量体系”等,形成了血液采集、血液检测、成分制备、储存运输、质量监控、血液发放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达到从采血到输血的无间断连接,从献血者到用血者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 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要靠人员的规范化工作行为来维系,人员工作行为的规范化要靠管理制度来制约,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为此,该站又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新制订了《签名管理制度》、《工作环节交接制度》、《培训和考核制度》等32项质量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结合文明创建工作 努力推进“四化建设” 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周口市中心血站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三年多来,他们以创血液管理全国先进水平为主线,始终坚持把文明创建和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巩固“四个过渡”,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安全,推进“四化建设”,促进无偿献血持续发展,谱写出无偿献血事业的新篇章。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依法治血,深化改革,强化服务,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该站一是组织机制建设,成立了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管理机制建设,制订了每年文明创建活动的计划,把具体创建活动分到每个科室和每个人。三是检查机制建设,创建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科室督查,看科室负责的创建活动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进行协调。四是奖励机制建设。五是投入机制建设,把创建工作列入站内各项工作中,加大投入。增大报刊、杂志、专业书籍订阅量,建设了图书室,充实图书室的存书量,并投入资金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器材、红外线监控器等。 文明创建是一项综合性、全面性工作,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作为载体,才能使创建工作有声有色,在创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过程中,该站把建设“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血站活动作为文明创建的载体,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各项工作目标等,通过具体的创建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比技术、比服务、比奉献的热情,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单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构建了一个融洽的大家庭。 业务工作是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是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该站坚持科技兴站方针,倡导科学合理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着力建立“三支”队伍,持续推进“四个过渡”。在巩固无偿献血成绩的同时,着力建立和发展固定献血队伍、稀有血型自愿献血者队伍、机采成分献血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三支队伍的建立有效地推进了“四个过渡”的进一步提高。 周口市中心血站站长赵俊杰常说:“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是血站工作的核心”。为此,该站把加强血液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及时、有效作为工作的重心。首先,该站着力建设一支固定献血人员队伍和稀有血型献血人员队伍,从源头保证了血液质量。第二,专门设置质保科,给予其独特的质量监督权。第三,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血型复检准确率100%。第四,重点抓好血液检测关。为检验科配备了先进的全自动酶免血液检测系统,做到人、机结合,初、复检一致率100%。第五,严把血液出库关。第六,建立质量反馈制度。第七,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全站人员对血液质量的认识,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不仅是用血者的生命,也是血站生存的生命。第八,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周口市中心血站在全市卫生单位中首先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坚持做到“每月一内审,半年一外审”,使质量体系不断得到持续改进。建站以来,该站血液合格率100%,未发生一次输血感染和输血纠纷,周口市的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了保证。同时,该站按照省厅部署,强力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县级供血库建设,完成了“四化”建设任务,实现了献血队伍稳定化、采血网络化、供血一体化、管理规范化。 全面实施“四个转移” 确保输血工作再创辉煌 2007年,周口市中心血站结合全省血液管理工作要点和周口市卫生工作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四化”建设,实施工作重点的“四个转移”,确保周口市输血工作再创辉煌的工作要求。 首先,他们紧紧围绕省厅血液管理工作的中心,坚持科学发展,以法治血,实现了巩固“四个过渡”,保持输血工作先进水平,推行“四化建设”,保持了全市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无偿献血近30万人次,并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同时,他们瞄准县市供血库是采供血服务体系的终端环节,是供血一体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关口。结合2007年全省血液管理工作重点“四个转移”把“临床输血管理重心向基层转移”,采供血工作的“四化建设”中的“供血一体化”把“县(市)供血库纳入血站一体化管理”,完善服务流程,保证供血安全。 其次,该血站根据2006年全省县(市)供血库达标验收情况,向周口市卫生主管部门提出“输血技术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临床医生对输血的适应症、成分输血的知识等知之甚少,难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加强县级供血库建设已刻不容缓”的科学论断,并根据周口实际制定出可行的措施: 一、做好县级供血库和乡镇卫生院供血合同的签订等监督管理工作;改进采供血服务工作,建立应急用血机制,保障日常和急救用血,县级供血库所在医院的院领导要对供血库建设给予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保证供血库的独家设置。每个县医院要按照《县级供血库建设标准》投入资金,配齐设备。 二、2006年全省采供血工作四化建设情况通报统计,血站同医疗机构计算机联网比例为95%。血液网络化管理是现代化血站血液管理的重要手段,省、市、县三级穿越联网系统软件属周口市血站首创,是中心血站和软件公司联合研发的很好的血液管理软件,然后推广普及到省内、国内很多血站。为此,要求各供血库要保证电话通畅,按要求,按时间同血站联网共享信息,加强血液网络管理,确保医疗机构联网比例达到100%。 三、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每个医院要把《临床输血须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输血知识的培训列入院内业务学习,讲座的重点,按要求抓好落实,普遍提高全市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适时举办血站现代化建设研讨会,确保每个县医院的供血库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到独立设置,面貌一新,设备齐全,工作流程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仪器运转有序,实验操作规范,管理措施健全,有效保证辖区内安全供血和临床规范用血。 通过近年的实际工作检验,该站制定改进后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付出汗水,收获硕果。如今的周口,街头自愿无偿献血比例100%,临床成份输血比例99.9%,一次献血400毫升比例99%,农村人口献血比例85%,血液质量合格率100%,血液及血液制品可追溯率100%,临床用血满意率和献血者满意率在98%以上……所有这些,不仅保证了用血需求和输血安全,更使周口的输血工作走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荫。周口的无偿献血事业可谓是一路拼搏,一路辉煌,我们坚信,经过各种风浪考验的周口市中心血站将会在周口这片热土上,写下更加美丽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