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孙明 邓莉 方向明
改革开放30年来,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融单位发展于国家建设之中,历经几代疾控人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
资料数据显示,周口市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从1978年的12966/10万下降到2008年的334/10万,各种传染病发病率均控制在部颁标准以下;全市人均寿命从1978年的68.2岁提高到目前的73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现今,该中心占地面积由1978年的18亩增加到68亩,人员从1978年的76人发展到现在的464人,内设科室33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6人,中级技术职称83人。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卫生防病监测检验仪器,冷链运输、贮存器材以及临床检查治疗设备500余台件。
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打破旧桎梏、开拓新领域的思想解放史,还是一部坚持改革开放、勇于探索创新、锐意进取争先的拼搏奋斗史,更是一部不断总结发展经验、抢抓机遇做大做强的跨越发展史。中心员工的拼搏和付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为此,他们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一等卫生防疫站”、“全国维护消费者权益诚信服务满意单位”、“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先进单位”、“河南省基层先进党组织”、“河南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级治安模范单位”、“全省艾滋病防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先后四次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奖。
这些数字及荣誉见证和记载了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经历2000年撤地设市、原川汇区卫生防疫站整体上划、2003年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在原“周口市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几次重要的历史变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团结奋斗 牢记职责 成就三十年辉煌
30年来,该中心贯彻落实“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依据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检验能力;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机构内涵建设,进一步增强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的能力,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疾控队伍,打造了周口疾控格局,为保护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30年间,该中心肩负重任,认真履行防病灭病职责,先后消灭了天花、黑热病、回归热、头癣、丝虫病,基本消灭了白喉、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斑疹伤寒、麻风病、包虫病,消除了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霍乱、新生儿破伤风、疟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伤寒副伤寒。
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2003年,该中心有效控制了非典在该市的蔓延;自1995年周口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有效控制了艾滋病疫情,目前,疫情趋于稳定,新发感染呈减缓趋势;2008年初,因及时有效地防控手足口病,该市没有发生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和死亡病例,发病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2003年非典突袭后,该中心及时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卫生应急队伍,进行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加强卫生应急资源配置和应急物质储备,强化技术规范。目前,该市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防控系统常年运转,疫情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应急物质准备到位,应急队员随时待命,接到重大疫情报告后,10分钟集合赶赴现场,市级专家随时出动,及时有效处置了多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5·12大地震后,该中心在肩负着防控手足口病的情况下,临危授命赴川进行防疫救援工作。中心16名同志在四川绵阳安县黄土镇连续奋战37个昼夜,累计环境消杀总面积1274万平方米,饮用水消毒14.7万立方,圆满完成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防疫救援任务,被省防疫救援总队授予“红旗支队”等荣誉称号。
传染病与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2002年1月,周口市开始利用互联网对各种疫情进行旬报、月报,率先在全省使用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NDRS)中的疫情简报模块编制“疫情简报”,告别手工传递报表时代。2004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监测病种从70年代末的16种传染病扩大到目前的37种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防治、传染病自动预警、救灾防病、死亡登记等共19个直报子系统均正常使用;全市10个县、市疾控中心、47家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和189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网络直报,直报率100%。
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疾病大幅下降。1978年,全国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行动并逐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免疫规划服务网络、防保队伍和定期预防接种制度;1986年逐步装备疫苗储运冷链系统,疫苗接种工作不再受自然条件限制,开始普及适龄儿童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工作;1987年率先推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度,实践证明,计划免疫保偿制作为预防保健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不仅使乡村预防保健工作起死回生,还补充了整个计划免疫工作实施经费不足的难题,此做法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88年、1990年、1995年,全市顺利实现了以省、以县、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进入21世纪后,全市适龄儿童的四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了95%以上。
脊髓灰质炎自1991年已连续17年未发现病例,并于2000年完成了无脊髓灰质炎证实工作;白喉自1984年已连续24年无疫情发生;麻疹1978年发病率57.89/10万,2008年发病率6.28/10万;百日咳1978年发病率290.93/10万,2008年发病率0.26/10万;流脑、乙脑的发病率也分别由1978年的38.81/10万和4.89/10万,下降到2008年的0.01/10万和0.51/10万。
地方病、寄生虫病得到有效防治。周口市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疟疾、丝虫、肝吸虫病、钩虫、蛔虫、绦虫与囊虫病等,尤其以疟疾与丝虫病最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该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不负重托、克服种种困难,走乡串村入户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疫情和发病原因,摸索和探讨防治办法。通过30年的努力,全市疟疾发病人数由1978年的177269人下降至2008年的94人,发病率由1978年的2364.1/10万下降至2008年的0.87/10万。1998年,实现了消灭丝虫病目标,顺利通过了国家消灭丝虫病评审验收。
卫生监测检验能力显著提高。卫生监测检验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线。30年前,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室房屋简陋、设备简单,检验工作一直采用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1999年,检验中心首次通过计量认证;2000年通过食品检验资格认证;2005年通过计量认证复评审和扩项评审;2008年再次通过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检验技术及检测手段由1978年的单纯以微生物学和化学分析为主,转向目前的以化学分析和高精密仪器分析相结合的先进检验技术;检验能力由1978年的单纯以食物中毒检验为主,发展到现在开展的卫生质量检测、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健康相关物品微生物检测、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测、有毒有害因素检测、饮用水和水源水质分析、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毒物及化学污染事件因素检测分析、农药残留等多功能检验;检验项目由1978年开展的水分、灰分、亚硝酸盐等34个项目,发展到现在开展的三聚氰胺、农药残留、重金属、病毒载量、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等538个项目;仪器设备由1978年的两台显微镜,发展到目前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病毒载量仪、全自动PCR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500余台件;卫生监测检验样品量年均增长20%,监测覆盖率达到90%。
职业病防治取得重大突破,蓄积了极大的工作优势。2004年,中心首次通过职业健康体检和危害因素监测资质认证;2008年11月16日,经省卫生厅现场考核专家组评审,顺利通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资质和职业病诊断资质认定,填补了周口市空白,并进入全省前五名。
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全民疾病防护意识明显增强。多年来,该中心依靠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以慢性疾病防治为载体,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卫生宣传日,深入机关、社区、农村,为全民提供健康咨询、免费检测血糖和血压、建立健康档案,掌握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牙病等疾病的发病趋势,提高慢病及时就诊率。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为降低该市慢性疾病发病率、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诊疗服务探索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1990年,中心成立专科病医院,积极探索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途径。医院坚持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防促治、以治助防”的路子,认真做好肝病、癫痫病、甲状腺病、牙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预防性诊疗服务工作,以健康教育为先锋,通过义诊、宣传、咨询、普查促进了对疾病的一级预防,以门诊治疗服务为核心,通过诊治促进疾病的二级预防,有效促进了工作稳步发展,喜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特别是牙病防治工作,坚持走防治结合的路子,探讨出了适应中国农村的“周口牙防模式”,并在全国推广。2003年,第15次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工作扩大会议上,中心主任梁照升做了典型发言。周口市川汇区、太康、项城、西华、沈丘、郸城、扶沟等8个县市区先后荣获“全国牙防先进县”称号。
改革创新 科学管理 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多年来,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特别是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把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并贯穿于中心改革发展过程的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拓展改革发展思路;坚持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大胆实践,敢于探索,不断推进改革新进程;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制定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生活准则,实行领导班子成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政治理论业务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观念;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职工行为规范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目前,中心共修订完善规章制度48项466条,编写制订了29项工作规范和47个工作流程图,内容涉及每个科室、工作岗位,形成了事无巨细均用制度管理,用程序规范的良好运行机制;三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科室主任竞聘上岗、科室人员双向选择组合上岗制度,充分发挥全体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工作全面发展;四是以增收节支为主要措施,实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成本消耗,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五是实行政务、财务、党务公开制度,重大活动和决策由班子集体研究后交职代会通过,定期对财务、政务、党务进行公布,增加透明度,实行民主监督,杜绝浪费、堵塞漏洞;六是规范药品器械、办公用品招标管理制度,实行药品、物品、宣传、招待、车辆、财务统管,减少环节,提高了效率;七是实行全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疾控队伍;八是实行奖罚措施,完善奖励机制,达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鼓励先进、促进后进,形成良好的正气氛围;九是对科室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确保科室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十是实行中层以上干部述职述廉制度,督促其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职责,防止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中心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前提,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术的疾病控制队伍,充分利用“五一”、“七一”、“元旦”等节日开展健康文明的文体娱乐活动,以此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展现中心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促使广大职工争做有理想、有纪律、有追求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3年,中心利用国家启动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资金的大好机遇,依托政府无偿划拨土地42.19亩和配套建设资金,建成了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并通过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单位”等活动,对中心的绿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实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庭院文化建设之中,打造“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的疾控精神,牢固树立“我与中心同发展、我与中心共荣辱”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了美丽与内涵并存的花园式单位。
总结经验 瞻望未来 重担依然在肩
30年风雨历程,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心主任梁照升用“三个得益于”总结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一是得益于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好环境和好政策;二是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三是得益于单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一个团结奋进的班子,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
诠释该中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梁照升主任概括为始终坚持“十条方针”:一是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三是始终坚持以疾病预防控制、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四是始终坚持以重大传染病防控为重点,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五是始终坚持深化疾控体制改革不动摇;六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七是始终坚持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八是始终坚持服务于民,提供优质服务;九是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生命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是始终坚持视团结如生命,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0年探索,30年耕耘,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全体干部职工用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发展赞歌,并铸就了今日周口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辉煌。进入新时期,不甘落后的周口疾控人将继续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