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岩 通讯员 冯春法 “1978年的时候医院还属于铁路职工医院,当时仅有职工总174人,卫生技术人员133名,最高职称为初级,床位56张,医疗设备只有一台X光机、心电图机、超声诊断仪各一台及简单的化验设备。如今全院已有各类卫技人员376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7人,中级职称55人,床位270张,房屋建筑面积10144平方米,拥有各种大中型医疗设备340余台件。”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文峰对记者说。 30年改革开放,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医疗质量、人才结构、仪器设备、科研教学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城市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30年来,医院先后被授予“爱婴医院”、“城市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管理年达标单位”称号。被河南省卫生厅授予“纪检监察先进单位”、三门峡市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奖状”。 科技兴院人才兴院是根本 医院人才立院、科技兴院作为医院发展的基本策略。1980年,该院拥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仅有5人,进入新世纪,近5年医院注重人才引进及培养,先后出资30余万元引进了全国百名知名老中医、主任医师张世锋、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主任医师杨家全、三门峡地区知名专家五官科主任医师苏振立、儿科主任医师郑中玲、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薛丽梅、骨科副主任医师谷效斌、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姚生烈、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秦淑珍加盟,构成了阵容大,势力强,范围广的专家团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各科有名医,基础有保证,专科上项目,医院有特色的格局。医院每年选派30余人到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学习,派近百人参加短期学习和学术交流,培养医院后备人才。以腹腔镜、泌尿外科、胸心外科为主的外一科,以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相结合,以疼痛治疗为主的外三科,三门峡地区唯一一家拥有呼吸睡眠监测,治疗鼾症的五官科,儿科,心血管内科已逐渐成为辖区人民新的选择。五年来,医院开展了新业务、新技术项目72项,其中内科系统开展了心力衰竭的动态监测、心梗的再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再灌注治疗、脑出血的微创治疗,药物、毒物的血液净化治疗等,外科系统开展了肺癌及食道癌的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不同术式切除、巨大肝血管瘤切除、全髋置换、颈、腰椎椎间盘的开放手术、立体定位牵引、阴式子宫切除、等离子刀鼾症治疗、喉癌根治术等,这些技术分别达到或超过了市级水平,部分已达到省级水平。 服务人性化提升医院品味 医院不断更新服务理念。除了健康教育、医患沟通,院后随访、弹性工作制等规定项目外,积极创新,开展人性化服务。为了帮助患者顺利适应角色的需要,各科室的被褥颜色图案家庭化;病房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住院病人均可收看有线电视;各科室增设了报夹,增订了《医药卫生报》、《大河报》、《电视报》供患者阅读并进行健康科普宣传。为了保证患者夜间休息,护理部要求除特殊情况外,晚间护理及晨间护理操作的时间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整。为了体现生命至上的原则,开设了急危重患者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先看病、再补办手续;实行了住院护士接诊服务,病人需要住院时,首诊医生通知相关住院科室护理部,接病人到床位,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加强了对候诊病人的引导、免费提供热水、为空腹检查病人提供早餐、代寄化验单等已成为我们行之有效的工作常规。逢年过节,更是注重患者的生活及情感需要。大年三十院领导亲自携带礼品到床前慰问病人,初一早上住院患者在床头便能享受传统风俗吃饺子的早餐。六一儿童节,医院还为小患者们送去漂亮可口的大蛋糕和玩具,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结束语 在新世纪里,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牢记责任意识,弘扬奉献精神从不懈怠,从抵御非典到抗震救灾,每一次都有三院人冲锋在前的身影。 “乘风破浪会有时,重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必将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更加激昂奋进的动人乐章,创造出新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