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王翔 鹤壁市中心血站成立于1995年12月,在《无偿献血法》颁布前,年供血量不足1吨,人员只有10余人。10年间,血站人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使鹤壁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连续三次被卫生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抓机遇 促发展 2001年,该站利用国债资金建设血站,狠抓项目建设,新建了2400平方米的采供血大楼,结束了鹤壁市多年来无采供血大楼的历史,为该市的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供血大楼投用后,积极争取项目,采取多种方法筹集资金600余万元,购置了一批高精尖设备。目前血站拥有一批先进设备采血车、送血车,血站建有局域网,并与县级医疗单位供血库联网,安装了800免费语音查询系统。血液的采集、检验、制备、存储、质控、供应实现了网络数字化管理,保障了血液各种信息的准确安全。 截至目前,该站固定资产达1000余万元,是10年前的10倍。该站还开展了冷冻血小板、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RH-)、去除白细胞、病毒灭活、建立质量控制系统等新业务项目,10年间,经过血站全体职工艰苦努力、无私奉献,全市无偿献血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勇创新 谋发展 《无偿献血法》实施之前,鹤壁市中心血站只能供应全血,基本满足医疗卫生单位需求,10年来,该站瞄准省内先进水平,不断开展新的输血项目,由原来单一的全血供应,到能提供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新鲜冰冻血小板、血浆、病毒灭活、冷沉淀、去除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满足临床的用血需求。 血站投资20余万元于2001年11月实现网络管理,正式开展成分血制备工作,完成省卫生厅提出的“四个过渡、一个延伸”。2002~2003年该市成份血应用比例连续两年在全省名列前茅,目前全市临床成分输血比率达到99%以上。2003年血站投入30余万元,购置美国产血细胞分离机,开展了机采工作,2007年又投入70万元购置两台单针血细胞分离机,减轻了献血者的疼痛,满足了临床输血的需求。 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是一种“污染物”,去除白细胞可以大大减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机率,以保证输血安全。血站先后派出多名同志到上级单位进行学习,并聘请上海市血液中心教授来血站讲座,更新临床医生输血知识,2004年8月24日该站正式在全市开展100%使用去除白细胞新输血项目。该项目的开展进一步保障了临床输血安全,标志着该市的输血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 为进一步提高输血技术水平,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控制直至完全杜绝输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及感染的潜在可能。血站投资10余万元,购置了病毒灭活设备,开展了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项目。 为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该站成立质控室,建立领导组织,编写全站质量手册,完善质量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制订岗位职责,对岗位操作规程进行了细化优化。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购置了20余(台)件设备,抽调一名业务骨干组建了质控室,负责质量控制。血液检测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标准,开展了转氨酶、HBsAg、HCV、HIV、梅毒抗体检测,对血样采用严格的初复检制度;HIV复检使用进口试剂筛查。为确保血液化验数据的可靠性,血站开展了室内质控、室间质控,积极参加卫生部全国质量委员会的评比活动和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的免疫学检验室间质评,并多次获得表彰,还定期进行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完善体系的运行,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杜绝输血事故的发生,截至目前,该站无一起责任事故发生。 勇改革 添活力 10年前,血站人员严重缺乏,多为从其他医院抽调人员,且结构单一,中级人员3人,大专以上4人,经过10年的发展,该站目前中级以上职称达到11人,45岁以下人员100%获得大专以上学历。 血站在完善硬件和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坚持按需设岗,按岗定编的原则,真正达到了精简高效的原则。为了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该站将分配制度改革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2004年正式实施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方案包括百分考核、百人物品消耗、目标责任系数和出勤率四部分,在制定方案时充分考虑了血站采供血人员方面的特殊性,尽量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制定的分配系数向业务骨干和一线科室倾斜。通过改革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做到领导放心、群众满意,为血站发展铆足了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