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优势 努力打造一流康复品牌——记快速发展中的鹤壁市中医院 |
|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纪文涛 杨拥军 始建于1977年的鹤壁市中医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 30多年间,鹤壁市中医院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华丽“转身”。它坐落于古老而清澈的淇水之滨,交通便利、环境优雅,这为中医院的腾飞增添了丰满的羽翼;优惠的政策支持,为中医院的腾飞鼓足了的力量。 30多年的拼搏与奋进,鹤壁市中医院已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养老、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屹立在鹤城这片热土之上。 借东风促跨越发展 为了整合卫生资源,突出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2004年3月15日,鹤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把市中医院和康复医院合并成立新的中医院的决定。借新中医院成立之东风,合并后的新中医院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对医院进行建设改造,新建病房楼及康复楼都配有电梯、电视、电话、医用传呼系统、空调、暖气及自助式厨房等设施;院内建有花园广场,种植了树木花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购置和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如美国GE双排螺旋CT机、彩超、CR、体外碎石机、电子肠镜、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康复器材等,目前万元以上设备达100余台件。医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布局合理、设备精良,完全能满足患者对中医医疗的需求。 发展的平台搭建好之后,怎样高效运作?怎样优质服务?怎样使医院争优晋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医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思路清晰,及时将工作的重心确定在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上来,具体抓依法行医、依法执业,各项医疗基础管理和质控管理,彰显中医特色等工作,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医院要发展,服务是关键。近年来,鹤壁市中医院狠抓“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开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认真落实《河南便民惠民医疗服务40条》,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从细节到整体,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最高追求。树立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的现代医学理念,在如何尊重、理解、关怀病人等方面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人性化亲情服务,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医院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惜投重金,改善服务设施以及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创建优美、舒适、安全、快捷的就医环境。醒目美观的指示标识、便民医疗服务队的成立,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牢固树立以临床一线为轴心,一切围绕临床服务。大力开展人性化服务,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诚信行医。为病人过生日,病房里设有自助式厨房,免费为病人理发,免费为病人煎药等做法极大地方便了病人,从而促进了医院的行风工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全力打造康复品牌 善用优势,走专科兴院之路,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中医院领导班子的共识。他们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本着弘扬传统经典的决心,彰显中医药特色,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立足传统医学之厚土,竭尽全力发展康复专科。 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01年,并于2002年9月获市级重点专科,2007年获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现拥有康复师11人、理疗师3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床位86张,康复治疗室300余平方米,病房使用率达85%以上,拥有100万元的康复器材,主要开展中风、脑外伤后遗症的康复治疗,采取“一对一”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矫形肢具治疗、吞咽治疗,配合以药物、针灸、按摩、理疗、中药熏洗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的恢复,使患者安享天伦之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天道酬勤。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院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医院的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窗口单位、省级卫生单位、省级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省级残疾人康复先进单位、省级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省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省级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中医院人深刻地认识到身上的责任重大。这种责任更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促使鹤壁中医院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要求、重落实、抓基础、规行为、突特色,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大力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为打造一流康复品牌,加快医院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