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郭德生 刘小军 沈鹤虹 韩凤琴
鹤壁卫生30年,一枝一叶为民生,一路辉煌一路歌。
30年来,鹤壁卫生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民生为本,开拓创新,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卫生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中有11项工作受到国家级表彰,46项受到省级表彰,尤其是在2007年,鹤壁市卫生局获得了“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0年来,鹤壁卫生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鹤壁卫生人始终不移地践行党的卫生政策、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大、以创新为先’;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农村卫生工作成绩斐然;重点专科建设和卫生科研成果显著。”谈及变化,鹤壁市卫生局局长陈元方的欣喜溢于言表。
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
30年前,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52个,病床1682张,医疗卫生人员3154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445人。
30年来,全市卫生机构增加至351所。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16所,专科医疗机构6所,中医医疗机构3所,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6所,卫生监督中心3所,妇幼保健机构5所,中心血站1所,急救指挥中心1所,乡镇卫生院25所,中外合资医疗机构1所,开放病床4851张。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人员7835人。尤其是近年来,鹤壁市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发展迅速,为全市人民群众就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1978年,大型医疗设备的标准是价值500元以上。当时,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X光机、心电图机、纤维导光食管镜、电冰箱、救护车等300余件(台)。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设备总值已达12576.26万元(不含民营医疗机构),全市卫生固定资产和净资产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底固定资产和净资产分别达到19983万元、11742万元,较2003年末均翻了一翻。
公卫体系建设成就辉煌
30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南迁和新区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尤其在“非典”过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鹤壁市积极主动多方面争取国家、省投资用于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了市、县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市级传染病医院和2所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1所市级紧急救援指挥中心,采取各种措施筹措资金5706万元,先后建成了市一院等一批建设工程。加大结核病、艾滋病、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消灭脊灰成果显著,通过国家验收,全市保持了无脊灰状态,抗击“非典”取得重大成果,计划免疫工作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多年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目标,艾滋病发病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鹤壁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多项诊疗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一是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先后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临时及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植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等,这些手术的开展填补了鹤壁市在该领域的空白,目前该市已建立了心脏集群监护会诊系统,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内科开展的螺旋CT心血管成像,重度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舌下含服维拉帕米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神经外科方面,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的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经口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及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颅底肿瘤、后颅凹肿瘤的显微脑外科手术填补了该市空白,达到省级以上专业技术水平。三是骨科开展的脊柱后凸畸形半椎体切除术,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四是开展了经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新技术。五是大剂量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胃镜下硬化剂注射,电子结肠镜以及胃镜下多种介入治疗项目位于全省领先水平。
农村卫生工作成绩斐然
近年来,鹤壁市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这一大好契机,强力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利用国债项目建设资金,对25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造。利用3年时间,完成标准化卫生所建设任务,坚持以集体所有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标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每一个行政村村村有一所产权归集体所有的标准化卫生所,筑牢了村级农村卫生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服务环境,提高了农村的卫生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该市提前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逐年提升,达到98.62%,连续五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在全市各级定点医疗单位实现“一卡通”,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中实行直补,极大方便了广大参合农民。在全省率先启动健康信息工程,为全市参合农民建立健康档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谈及未来,陈元方局长的目光中充满了希冀与兴奋。他说:“下一步要重点实施‘科技兴医’战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科技力量,抓好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提高技术层次,全力打造全省、全国‘四个医疗中心’。一是‘肿瘤医疗中心’,大力支持京立医院肿瘤治疗中心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合资合作,突出大肿瘤专科特色,瞄准肿瘤高端消费市场,突出外向型格局。同时,巩固市二院(肿瘤医院)肿瘤治疗特色,满足一般肿瘤患者需求。二是‘眼科医疗中心’,立足中古友好眼科医院,面向省内外打造全国知名眼科医院品牌。三是‘老年康复中心’,以市中医院省重点中医康复中心为“龙头”,大力发展老年康复医疗服务,建立集医疗、康复、保健、养老、临终关怀于一体的老人康复中心。四是‘肾病医疗中心’,全力支持同济肾病医院和朝歌肾病医院的发展,力争2015年前建成全国的肾病医疗中心。在此基础上,科学调控卫生资源增量,优化盘活卫生资源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