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5期第1版
 
2009年第5期第2版
 
2009年第5期第3版
 
2009年第5期第4版
 
2009年第5期第5版
 
2009年第5期第6版
 
2009年第5期第7版
 
2009年第5期第8版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 喜看卫生事业大发展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刘岩
    完善投资体制,加大卫生投入,全市先后争取卫生建设项目309个、疾病防治项目160个,总建筑规模达10.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17亿元;
    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了100%覆盖;
    2007年,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07%;
    在陕县“7·29”淹井事件和卢氏县特大洪涝灾害面前,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在今年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科学组织,完善措施,强化预防,发病率为全省最低;
    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行动中,先后派出28名医疗卫生人员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急救、防疫消杀、卫生监督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政府和灾区人民的一致好……
    改革开放30年来,三门峡市着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卫生改革,以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服务工作为重点,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让广大群众的医疗权益得到保障。一项项荣誉,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三门峡市政府执政为民,三门峡卫生人不畏坚辛的奋斗史。
完善投资体制
改善基础设施
    “医院那时只有两个病区,80多个床位,职工也只有七八十人,病房陈旧简陋。现在,医院已经有700多张病床,近千名职工……”1975年就扎根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的宣玲玲,目睹了医院30年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初期,除了几家规模不大的企业医院,三门峡市只有一个市医院、一个防疫站、五个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很多病都要去外地看。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31个,医院病床数6839张,卫生从业人员1023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35人;卫生防疫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96人;卫生监督机构7个,卫生监督员210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222人;农村乡(镇)卫生院76个,卫生技术人员1632人;全市1246个行政村设有医疗点,共有乡村医生2204人。全市第一轮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顺利实现,广大群众的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了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网络。
    2003年非典过后,三门峡市不断完善投资体制,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先后争取卫生建设项目309个、疾病防治项目160个,重点用于建设市疾控大楼、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传染病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总建筑规模达10.9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17亿元。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黄河三门峡医院、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0所医院分别达到了三级或二级甲等医院条件。全市7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改造完成,灵宝市、陕县和义马市累计完成221个村级卫生所建设项目,市、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对就医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高。2008年,三门峡市国债项目医疗机构建设规模新增17043平方米,总投资2557.1万元,年底前将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加260所村卫生所建设项目,10月底完成并投入使用。    (下转第三版)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