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看息县包信中心卫生院发展历程 通讯员 周国健 薛运华 李文明 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不过是一朵浪花跳跃。但在一所乡镇卫生院的记录史上,却留下一段辉煌的记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息县包信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机遇与挑战,包信卫生事业走过了充满坎坷和辉煌的一段征程,这是包信卫生事业和卫生局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征程,这是包信卫生事业取得飞跃式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征程。包信卫生工作多次获得了地区、县级表彰,2008年医疗工作和创卫工作突出,被评为“市级卫生单位。 一、医疗卫生体制逐步完善 从改革开放以前包信卫生系统仅有几间瓦房和几张破烂的病床,经过包信卫生系统几代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息县包信医疗卫生工作告别了旧的历史时期,走上了一条艰苦创业、蓬勃发展的希望之路。现在,全县医疗卫生体制健全,科室门类齐全,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增强,农民群众生病积极到医院就诊,特别是新农合的实施,告别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卫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设施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包信仅有乡卫生室6个,没有分科为综合服务,人员少设施差,医疗建筑仅有几间瓦房,仅有病床5个,卫生技术人员共有12人,县卫生系统的行政管理设置处于空白。改革开放以后,包信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建设硬件设施,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引进人才充实卫生队伍,使包信卫生事业走向了正规化建设的道路。现有卫生行政管理工作人员5人,共有医生48名,床位30张。医疗方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部、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心电图、手术室等业务科室。医疗设备主要有:200毫安X光机1台、300毫安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心电图机1台、无影灯1具、巡回医疗车1辆、救护车1辆;医疗建筑方面:门诊楼、住院部、医技楼、职工宿舍一应俱全,新建的医技楼即将投入使用。 三、建立新型农牧区医疗合作制度,服务农牧民群众 改革开放以前,包信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所为农民群众看病难,开通了门诊报销,医疗所需费用为上级拨款,当时对农民的医疗费用实行报销制度化,包信中心卫生院一直都在探索建立一个完善的医疗制度来造福于民。近几年,包信卫生院认真贯彻主席75令和地区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包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建立了新型医疗合作制度。针对在医院住院经济困难的家庭,包信卫生院心系群众敢于创新,自新型农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来,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了100%,人人享受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全面、更完善、更方便的医疗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有病能及时治疗,彻底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 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建立健全 改革开放以前,包信没有卫生防疫站,每当有传染病发生群众深受其苦。1999年,包信卫生防疫站成立(后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独设,负责全镇的卫生防疫、疫情监控、预防接种、食品卫生和地方疫病的普查防治工作。2004年起,防疫站工作走上正规化轨道,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建立了新的防疫组织和防疫工作制度,完善了计划免疫、传染病预防、卫生监督等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自组建防疫工作以后,由于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相应的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率逐年大幅度下降,连续6年无相应传染病的病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妇幼保健工作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包信妇幼保健工作处于空白,由于医疗设施缺乏,农民妇女生产基本上为土法生产或者请医疗人员到家里生产,难以保证科学生产以及产后产妇和婴儿的健康。近年来,该院认真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妇幼保健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和重点干预措施,提高住院分娩率和婴幼儿童“4种疾病”的管理率,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了提高住院分娩率,对农民住院分娩继续实行住院分娩费全部报销。在乡镇,对妇联主任进行相关政策法规和生育知识的培训,由各村妇联主任具体负责本村的工作,在广大农牧民妇女当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相应培训。由于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加上看病时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了广大妇女儿童就诊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保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权利。 应该看到,包信卫生事业与先进水平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很多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卫生工作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困难和挑战,包信卫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将充分履行职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力促进包信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