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4期第1版
 
2008年第4期第2版
 
2008年第4期第3版
 
2008年第4期第4版
 
2008年第4期第5版
 
2008年第4期第6版
 
2008年第4期第7版
 
2008年第4期第8版
 
 

倾情奉献创新图强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息县八里岔中心卫生院快速发展纪实
□通讯员  周国健  薛运华
    在息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史上,八里岔中心卫生院的发展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医院职工们说,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好政策让卫生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十年前的八里岔卫生院,十几人个苦守着二十多间危房。人们形容当时的情景是:“天晴漏日头,天阴雨绵绵,屋角长青草,墙边出树苗,地面是垃圾,办公缺桌椅,看病老三件(血压、体表、听诊器),功能不健全,设备无从谈;工资发不上,员工心不安。”当时没门路的医生或种块菜园,或做个小买卖。谈起昔日的八里岔卫生院,一片凄凉景象又浮现在人们眼前。
    面对此情此景,当时新来的院长显得很无奈:卫生院条件差,农民看病就是不到卫生院。即使每逢集会,门诊也没几人看病,医护人员坐着闲侃。而个体诊所却如雨后春笋,一条街十几家,给卫生院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给八里岔卫生院带来了发展机遇。医院领导班子坚信,没有迈不过的坎,要发展,找机遇。卫生院紧紧抓住卫生改革先机,在重新组建卫生院班子后,新的领导班子紧紧抓住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紧紧抓住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时日,培养医护人员的学习兴趣,把医护人员的心思集中到一心一意谋求卫生院发展上来。在内练素质的同时,时时不忘外树形象,卫生院的整体外在形象很快有了良好的口碑。2002年,该院利用卫生VIII项目建成613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楼,2004年利用河南省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了560平方米病房楼的改扩建工程。随后,对医疗区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硬化、美化。卫生院部分科室办公用上了电脑,诊疗科室相对齐全,功能设施比较配套。卫生院先后购置了B超机、X线机、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新生儿保暖箱、救护车等近30件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先后培训医护人员50多人次(含短期培训)。有了“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目前,卫生院有26名医务人员,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护)师3人,大专学历者8人,中专及以上学历者达87%。可开展部分上腹部手术,如胃十二指肠修补术、胆囊摘除术,以及下腹部和妇产科手术等。有宽敞、舒适、明亮并装备有冷暖设施的输液室、产房、手术室,有病人自助炊灶房以及洗浴间,显著提高了卫生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竞争力,把过去失去的患者吸引了过来,焕发了蓬勃生机。尤其是2007年新农合开展以来,卫生院组织人员走村入户,深入宣传新农合政策,把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深入到农民的心中,做到家喻户晓,把新农合的典型事例张榜公示,将补偿款及时送到住院农民手中,解百姓之所急,让农民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07年,卫生院共补偿住院病人3866人次,补偿金额71.0784万元,改变了农民参合的观念,从以往“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多年得不到治疗的慢性病,也因为有“新农合”而能得到治疗了,医护人员成为了农民的卫生保健服务员了,农民享受了方便、价廉、实惠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
    如今的八里岔中心卫生院,门诊、病房楼相对而立,花园式的院内环境清洁温馨,各种车辆摆放整齐有序,病人熙熙攘攘,20余张床位还要加床,年门诊量比以往提高了几十倍,病床使用率由2003年的15.6%上升到2007年的47.5%,人均业务收入由2003年的1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4.5万元。2008年卫生院门诊、住院病人増加显著,业务收入迅速增长,卫生院发展势头良好。
    院长代学法表示:是卫生改革给卫生院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改革开放雨露的滋润下,八里岔卫生院迅速发展壮大。卫生改革必将继续快速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八里岔卫生院将有一个更新更美的明天。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