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4期第1版
 
2008年第4期第2版
 
2008年第4期第3版
 
2008年第4期第4版
 
2008年第4期第5版
 
2008年第4期第6版
 
2008年第4期第7版
 
2008年第4期第8版
 
 

把握好三个十年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在现有所有学科体系中,医学人才的成长周期是最漫长的,这是由医学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大致可分为三种科学类型:一是严谨意义的科学,如数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巧,只要数据没错,在实验室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取得成果,所以,成材的年龄在30岁左右。一是需要附加条件的科学,如物理学。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新的物质,只要掌握了实验公式和技巧就能取得成功,所以成材年龄在40岁左右。最后一种是无固定规律的科学,即医学。需要掌握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又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并且需要一个一个的实践总结,体会感悟才能够有自己的经验体会,所以成材的周期最长,也是最难成材的。对于这一点,许多医生认识不足,忽视了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认为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应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现代设备就可以在临床上自由驰骋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医生的成长一般而言需要经过30年的努力,才能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一个10年:从理论到实践
  大学毕业获得学位到临床之后,虽然形式上已经成为一个临床医生,但这只是为医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条件,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错,这时医生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只有把这些理论经过实践,变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够真正驾驭临床实践。所以在这10年中,主要是把理论知识用在临床上,是个验证的过程。吴阶平院士认为:“前10年是关键,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缺一不可。能否取得成功或同学间的差距主要取决于前10年。”
第二个10年:从实践到理论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观察思考并提出质疑,有些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符合,有些也许并不符合,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人实践的局限性,或者认识的片面性,所总结的理论有误差,不符合实际;另一种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或者时过境迁,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规律。所以,这就需要经过实践验证自己提出的新理论,修正或否定旧的理论。
  在这10年中,如果能够不断地实践、思考、对照、验证、质疑、体会,对疾病有自己的新的认识,就算做得比较成功了,可以顺利地进入第三个10年。
第三个10年:总结出自己的理论
  一般而言,在第三个10年已经成为临床骨干,通常是科室学科带头人,在专业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这时候,有些人继续深入思考,会感到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待解决。有些人则认为已经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前者把成为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当做新的起点,后者则满足于应付临床,放弃追求。我认为,后一种医生是失败的,因为他没有把握好第三个10年,不知道此时自己努力的重点应当放在哪里,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确实令人感到惋惜。
(摘自《健康报》  刘振华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