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4期第1版
 
2008年第4期第2版
 
2008年第4期第3版
 
2008年第4期第4版
 
2008年第4期第5版
 
2008年第4期第6版
 
2008年第4期第7版
 
2008年第4期第8版
 
 

穴位埋针止带状疱疹疼痛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皮肤科主任杨素清教授利用至阳穴埋针法对带状疱疹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安全、简便、起效快、疗程短的确切效果。
      杨素清介绍,从中医角度看,带状疱疹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存在一个总的发病机制,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急性期多半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加之脾湿内蕴,湿热内生,兼感外邪,湿热蕴阻肌肤而至气血失和、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疱疹和疼痛。慢性期多为年老之体或久病气阴虚,加之余毒未清,致使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和脉络不通,而脉络不通则痛。
  至阳穴位于督脉上,且为督脉经的要穴。督脉经总督诸阳,此穴靠近于心,心为阳中之阳,且至阳穴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具有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之功效。带状疱疹的发生多与情志所伤密切相关,当在至阳穴埋针并按时拍打该穴位而产生一种持续性刺激后,可激发、振奋心阳,促使心阳盛、心气足,从而宣统血脉、充盈阴血使气滞血瘀得以缓解;又因该穴位于血会膈俞,也有和畅血脉之功,气血运行通畅,从而提高痛阈,消除疼痛。
      杨素清教授介绍说,此方法是采用元利针,因其针身长、直径粗、针尖圆滑,同时留针7天,并以适当的力量拍打埋针处,使其对穴位产生非常强烈的持续性刺激,并使这种刺激持续传输到受作用的神经节段而发挥止痛作用。由于至阳穴所处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相当于第五胸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上腹与下胸与胸五脊髓节段相联系,因此针刺方向采用针尖向下,以更好地发挥其止痛效果。
                  (摘自《健康报》   衣晓峰  李晓莲文)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