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4期第1版
 
2008年第4期第2版
 
2008年第4期第3版
 
2008年第4期第4版
 
2008年第4期第5版
 
2008年第4期第6版
 
2008年第4期第7版
 
2008年第4期第8版
 
 

着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促进息县卫生事业发展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息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贤威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息县卫生工作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30周年,对息县卫生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30年来,息县的卫生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息县卫生工作者风雨沧桑、团结奋进的30年,是息县卫生事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30年。
    息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7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22个,村卫生室及村级诊所459个。2002年以前,2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中,砖木、土木结构占18.58%,危房面积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13.78%;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卫生人员知识老化、专业素质差、医疗器材短缺;卫生服务层次低、项目少、覆盖面窄.22个卫生院中有11个不能正常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有12个不能开展生化检验项目,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差,普遍缺乏健康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在息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息县卫生局党委按照“立足一个中心(医疗服务质量),夯实两个基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抓好三个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执法),用好一个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一个整顿(卫生工作整顿)”的工作思路,积极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卫生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健康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为息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年,息县卫生局党委为改变卫生系统基础条件,提高县、乡、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在县财政困难,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房屋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大力培训培养人才,切实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从2000年至今,共利用世行贷款、国债资金等项目筹集近5000万元建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资金,对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房屋建设,总投资411.48万元,建筑面积6531平方米,消除危房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添置医疗设备698台件,投入364万元。
    ——2003年“非典”疫情以后,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投入的良好机遇,争取到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资金350万元,对夏庄镇、东岳镇、小茴镇等七个中心乡卫生院进行建设,添置医疗设备63台件;
    ——2004年起,争取到国债乡卫生院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425万元,对杨店乡、路口乡、项店镇等12所乡镇卫生院进行建设,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
    ——争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和县传染病区项目。投资170万元,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改造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120平方米;在县人民医院内部建设传染病区,总投资269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购买设备77万元。
    ——争取县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建设住院部,总投资240万元,建设面积3760平方米。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息县卫生局聘请省建筑设计院资深工程师进行规划设计,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要求选择施工队伍,聘请县质监站、监理公司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目前,全县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基本完成,村卫生建设正如火如荼,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
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008年,我局党委一方面在选拔好院长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提高管理水平上想办法。对全县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聘,并对聘任院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时聘请卫生部、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举办院长培训班,并组织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药价虚高”、“看病贵”问题,我局成立了“息县卫生系统会计工作站”,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进行集中核算,有力地推动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大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力度,对医疗机构的收费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临床进修、以高校为基地、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开展人才培训工作。目前,已培训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5名,乡镇卫生院近1/3人员参加过长期培训,已完成短期培训2.37万人周。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卫生局聘请县级专家组成临床督导专家组,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规范和《临床诊疗督导手册》内容,每年组织4次对乡、村两级临床督导工作,按照督导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引进乡镇卫生院质量评价标准,在7个中心乡卫生院开展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活动;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各医疗单位的医疗服务态度、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
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来,息县卫生局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将计划免疫、法定传染病管理、艾滋病和结核病防治等工作做为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计划免疫运行顺利。“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9.57%。加强免疫接种率99.14%。二是传染病管理日趋规范。全县各乡镇均实行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三是艾滋病防治工作逐步深入。规范了艾滋病救治程序,理顺了艾滋病救治关系。四是结核病防治成效显著。五是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制定了《息县救灾防病预案》。
    在农村地区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利用在夏庄等7个中心乡卫生院开展了高血压健康促进活动。建立健全以高血压测量员为基础的干预网络,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在全县开展“35岁以上首诊患者免费测量血压”制度;开展了“外出务工孕产妇系统保健干预工作”,出台了《息县外出务工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在六个试点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外出务工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利用向外出务工孕产妇免费发放《外出务工孕产妇系统保健手册》、电话联系指导等形式指导系统保健,在东莞樟木头镇卫生院、北京大兴区妇幼保健院、上海浦东新区孙桥镇卫生院设立息县孕产妇保健的定点医院,采取费用减免措施,鼓励外出务工孕产妇住院分娩,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息县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健康促进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受到了卫生部及中央专家的高度评价。
新农合服务平台,构筑农民健康保障服务网络
    2006年11月,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备实施。通过宣传、指导、培训、审核、稽查、财务管理等项工作的开展,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病”的现象明显缓解,2008年度,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2.17%。2009年度全县参合率明显上升。“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新农合效应在息县得以充分显现。
    新农合实施以来,根据《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上级有关规定,县合管办制定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报销办法、违规违纪处罚办法等相关制度,并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服务管理协议书”,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化管理,实行社会监督,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了28个举报箱并张贴了警示语,实行了县合管办、各定点医疗机构、行政村三级公示制,保证了参合农民的知情权、监管权;积极开展新农合制度创新,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程度。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制定了慢性病门诊补偿,孕产妇住院分娩和白内障住院实施复明手术免费,特困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住院优惠等政策。
    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推动了全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县级病床使用率从2006年的81.38%,提高到2008年的89.98%,乡级病床使用率由32.15%提高到67.45%;县级住院次均费用由2006年的2487元下降为2008年的2389元,降幅为2.08%,乡级住院次均费用由2006年的764元降为2008年的696元,降幅为8.9%;全县住院人次2008年与2006年同期相比,县级医院增长了21%,乡级卫生院增长了37%。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在新春的气息即将来临之际,息县卫生局党委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按照医改精神,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稳妥的推行各项改革试点。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探索新的农村卫生服务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公平的基本卫生保健目标。我们有理由坚信,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奋进的息县卫生队伍,将昂首阔步走在时代的前列,使息县的卫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把息县的卫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