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地税局 苏童 进入隆冬,正是农闲时节,一些医疗机构趁机开展了送医下乡活动,大大缓解了农村,尤其是偏辟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深受农民群众的称赞和欢迎。但是,在时下送医下乡的活动中,也涌出了一些不合谐的音符,如有些医疗机构打着送医下乡的幌子,假借为农民服务,到农村捞取经济好处。如此,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降低了送医下乡的服务质量,影响了医疗卫生下乡的信誉,农民群众颇有怨言和反感。 据农民群众反映,在目前送医下乡活动中,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推销药品为主。据了解,现在许多医疗机构在组织送医下乡时,都是带着经济指标去的。这样一来,为农民看病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卖药为主的现象。在一次送医下乡活动中,有位妇女在看妇科病时,医疗小分队竟一次给她开了半年的药,共计360多元钱,说这样可以省得经常上城里买药。没想到这些药吃了不到半个月,没有见效,反而引起不良反应,患者只好停药,可剩下的药又找不到地方退,既造成了浪费,又增加了经济负担。二是以卖高价药为主。许多常见病用较便宜的药就能治好,而且农民本来收入就不高,送医下乡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农民受益。然而,一些医疗小分队下乡所带的药品,低价药少,高价药倒挺多,有的甚至比城里还贵。下乡卖高价药,从服务农民的角度来讲,不免有些背道而驰。三是下乡一阵风。送医下乡主要是向农民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为农民诊治一些常见病、地方病。因此,看完病后,过上一段时间,就应该回访复查一下,看看吃的药见不见效,是需要增药、减药,还是需要换药,或者要不要改变治疗方法。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医疗小分队不当“回头客”。因此,许多农民朋友对于送医下乡的热情也就逐渐冷淡下来,甚至出现了一些医疗小分队进村里,高音喇叭尽管吆喝,却没有农民来看病的尴尬场面。 送医下乡应该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下乡活动之一,但有些送医下乡并不受欢迎。究其原因,就是有些组织者没有真正把“送医下乡就是为农民服务”这个宗旨落到实处。结果,服务变成有偿了,钱袋子装满了,农民兄弟的心却凉了。在此,笔者呼吁一些送医下乡部门,要以服务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否则,就会失去送医下乡在农民心目中的信誉,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