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进取谋发展 今朝更上一层楼——改革开放30年伏山卫生院发展纪实 |
|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李峰 鲍祥城 张晶 坐落在大别山脚下的伏山乡卫生院是商城县成立较早的卫生院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该院仅占地1384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884平方米,在职23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病床20张,日门诊量仅10余人,只能开展化验、胸透等项目。30年来,伏山乡卫生院紧紧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在曲折中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临床医技科室16个,开放病床26张,观察病床6张的综合性医院。 真抓实干创业绩 团结拼搏聚人心 上世纪90年代末,伏山乡卫生院人心涣散,濒临倒闭,商城县卫生局及时调整了院班子成员。新任班子成员下大力气,深入基层,认真研究,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在院职工会上,院领导班子用5个多小时详细地分析原因,毫不留情地指出各个科室及个人在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让每位职工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作表态性发言,还要拿出解决办法;同时出台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案和经济分配方案。 强化管理抓质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加强医院管理,该院制定了业务学习、业务工作、财务管理、经济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对自己从严要求,院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对待病人脸难看、口气重、不热情等问题,院长耐心地去教育、引导、启发职工,让他们从内心接受为民服务的理念。对吃请、私收费、私自行医等不良现象,卫生院毫不留情。医院职工说,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例手术术后,病人家属约医护人员吃饭,有的人想去,院长当时就表示,谁吃谁走人,做手术接受吃请的怪现象绝对不允许存在。班子成员以身作则,扬正气,做到以院为家,除了工作外出,24小时坚守在医院,及时处理各种问题。职工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制度实施以来,无一人违反规定。卫生院在管理上,一切按规定办事,班子成员从来没有过推诿的现象,从来没有考虑考虑这一说;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民主。凡此种种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狠抓内涵建设 科学规范发展 伏山乡卫生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的投入。2005年前,该院仅有上世纪90年代初购买的小型B超、1台即将淘汰的X光机和常规的检验设备。诊疗设备、办公条件、病人的住院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发展。2006年,该院借助国债卫生院建设项目的支持,加快基础建设,共投入资金130万元,用于更新医疗设备和加强配套设施。现在,除X光机外,中小型及常规设备全部得到更新,如B超、肛肠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高频电刀、麻醉呼吸机、经颅多普勒、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并购置了救护车,在新建成的1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内,更新了门诊科室所有诊疗设施,新购24张多功能病床,30套床单元配置,在病房、医生办公室、护士站、输液中心均安装了空调、电视、程控电话、电脑呼叫,部分病房还设有卫生间,安装了洗浴设施。为方便住院病人的生活,按照“七有两化一温暖”的要求,为病人建了自炊厨房、洗澡房、洗衣房,对院内外进行了硬化、绿化;按照“三科两室”建设要求,建设了急诊室;按照防保站建设要求,建设了防保站,同时将原门诊楼整修改建为办公楼,添置办公设备。在设立职工食堂的基础上,还免费在职工家属区建了厨房。根据管理的需要,该院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将涉及到医院管理、财务、药品的信息连在一起,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可以了解、查询医院的收入情况、药品的存储、消耗情况和每位职工的工作量,医院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伏山乡卫生院由于思路创新,措施得力,医院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本乡和附近乡的群众前来就医者越来越多,医院在短时间内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随着新农合、降消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业务量呈大幅度增长,职工的待遇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