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竞风流——辉煌三十年看商城县李集卫生院巨变 |
|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徐正现 鲍祥成 李峰 李集乡卫生院是河南省重点乡镇卫生院之一,是信阳市最先开展农民互助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卫生院,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 该院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伴随着卫生院职工们走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贴心服务为基层 上世纪70年代初,李集乡卫生院成立时只有几间砖瓦房,四五名工作人员,固定资产不足5000元,年业务收入不足万元,以门诊为主,只设一两张观察病床,医疗设备仅限于血压计、听诊器。在医院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勤劳朴实的李集卫生人始终牢记的是:我们是农民的健康卫士!拥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李集乡,是医务人员的根! 心之所动,情之所系,他们从最基本的服务做起,走进千家万户,为全乡3万多人提供最真切、最贴心的服务。没有车,他们步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他们靠一丝不苟的观察,周密的诊治,田间、床前到处都留下了医务人员的身影。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医疗环境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挽救,被全乡人民视为身体健康的保护神,称为最贴心的亲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农民群众,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一部分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又因生病回归贫穷。随着卫Ⅷ项目的铺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信阳市首家农民互助共济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李集乡诞生,作为合作医疗的具体实施单位,卫生院不辱使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李集乡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监督小组、指导小组等各种组织的领导下,农民在医疗活动、预防保健中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他们把党的关怀和温暖带到了群众身上,尽一切可能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众。同时大力开展巡诊、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为全乡人民群众提供了最贴切的服务,确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有力地保障了全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各级政府的一致好评。 技术创新促发展 医院职工们说,30年的发展历程,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才能使“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不成为一句空话。 多年来,李集乡卫生院始终坚持把人才的培养放在医院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强力推进人才培养和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卫生院每年都选派2~3名基础条件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更新技术,汲取新鲜知识和营养,同时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医疗活动中存在的技术难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医院从单一的内科逐渐发展到具有内、外、妇、儿、骨、五官、皮肤、肛肠等科室,在该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镇卫生院。2004年该院被省卫生厅定为中心卫生院,群众在这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 管理创新出效益 医院要发展,服务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管理是核心。在卫生院的发展过程中,卫生院一届又一届的领导班子始终把医院管理放在首位,逐渐转变管理模式,实行科学决策,推行民主监督,打破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从单一的行政管理逐渐转变为目标管理,实施分级管理,落实科主任和岗位责任制;针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不同,制定出适应医院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加大投入,建立管理信息网络,使医院管理信息化、科学化。为实施人才竞争上岗制,卫生院每年举行一次科室主任竞聘大会,让有才华的医务人员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把医院管理逐步向前推进。 抢抓机遇大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实施,给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卫生院建立了120急救绿色通道,提升急诊救治能力;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进必需的医疗救治设备,高标准改造病人的住院条件,每间病房都安装了空调、电视、电话等生活设施,院内全部实现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让每位病人都能感到最温暖的服务;推行跟踪服务、一站式服务,重点解决病人在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困难和矛盾。如今医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门诊、住院病人逐渐增加,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是商城县李集乡卫生院快速发展的30年,30年的风风雨雨,30年的发展历程,让医院职工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前面的路漫长而坎坷!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他们满腔热血,以创新管理为依托,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为全乡人民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优质、廉价、温馨的医疗保健服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用思想大解放作为前进的有力武器,兢兢业业,努力实现医院科学、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