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促发展 为民服务保健康——黑龙潭乡卫生院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纪实 |
|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王迎旭 凌玉生 改革开放30年来,郾城区黑龙潭乡卫生院发展成为郾城区一流的卫生院,多次被河南省卫生厅评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单位、卫生防疫先进单位,被漯河市卫生局授予卫生防疫先进单位称号,迈入全区一流的卫生院行列。近年来,该院院长赵新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河南省人民健康好卫士、郾城区十佳廉医等诸多荣誉称号。 艰苦创业 稳步发展 30年前,黑龙潭乡卫生院仅有职工15人,设备只有最原始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几间瓦房也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遇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职工们也埋怨,群众很不愿意来此看病,日门诊量不到10人次,每天收入近百元,职工工资毫无保障,人心涣散,卫生院的发展陷入极度困境,危机重重,濒临倒闭的边缘,群众基本医疗无法保障。 如今,该院已发展到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业务用房2500平方米,职工40人,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中级以上职称2人,初级职称6人,床位30张,开设内、外、儿、骨、中医、针灸、妇产科等13个科室,拥有多普勒产、半自动生化分析仪、B超、X光机等先进设备,年业务收入达200多万元,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群众就医环境、医疗服务质量、业务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 谈起卫生院的发展,院长赵新冉感慨万分地说,该院能发展成现在这样真不容易。1992年,他被任命为院长时,卫生院还负债4万多元。赵新冉上任后主动找干部、职工谈心,多次召开职工座谈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在全院开展“解放思想、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发动全院上下,分析现状、排查问题、寻找对策、激活热情、统一思想,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他明白要收拾这个烂摊子,没有破釜沉舟的开拓气魄不行,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不行。赵新冉凭着这种实干,终于使职工们的心往一处想了,力往一处使了,卫生院终于被救活了。 强基础精业务 方便群众就医 “卫生院要发展,设备、技术、服务是关键。”院长赵新冉说。近年来,卫生院多方筹集资金,不断购置设备,积极引进人才,开展优质服务,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先后投入150余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门诊楼、住院部和全省一流的防保中心,配齐了功能齐全的职能科室,购置了先进的医疗器械,医院固定资产已达2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条件和卫生环境。 记者采访了解到,黑龙潭卫生院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强院、人才兴院之路,积极引进针炙、中医、外科等专业人才,重点培育了针炙科、中医科、内科等特色科室;同时注重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广泛开展便民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炙特色专科如今已在漯河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赵新冉带领卫生院职工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出发,积极筹措资金,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大力推进村卫生所建设,努力构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目前,全乡共新建改建14个村卫生所,建筑面积均在60平方米以上,并做到了“五有”,实现了“六统一”,所有卫生所全部达到甲级标准,方便了群众就医,提高了全乡医疗综合服务水平。 坚守医生职责 保障群众健康 “保障群众健康,责任重于泰山。”在防治“非典”那场特殊战斗中,赵新冉院长带领卫生院广大医务人员始终坚守在“抗非”第一线,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排查外出人员情况,连续工作4天4夜没有合眼,整理上报了全乡14个村200多名外出人员的情况,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 在疾病防治工作中,坚持防控并重,双管齐下,认真做好重大疾病的宣传、预防、保健、咨询工作,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临时突发性疾病的防控力度,优化了监测网络,并着力抓好计划免疫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确保了全乡连续10多年无重大疫情发生。 2004年8月,郾城区组织防治“艾滋病“专项普查工作,赵新冉担任全乡有偿卖血人员的排查任务。他一个村一个村地摸底排查,连续几个晚上工作到深夜,排查出全乡40多人有卖血史,并发现有人已感染艾滋病。对已感染艾滋病的人,他既要保护被感染者的个人隐私,又要让被感染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工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他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被感染者,他被骂过、打过,甚至多次被病人抓破过皮肤。通过他的努力,放下包袱、得到有效治疗的田某,近几年来,定期到有关部门参加复查,积极配合治疗,现在身体状况依然不错,能够正常劳动。田某每次见到他都感激地说:“赵院长,感谢你给我讲了那么多道理,让我走出阴影,是你让我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新农合政策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在推进新农合工作中,赵新冉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发动群众,不断探索运行机制,完善服务措施,精心组织平稳运作,有力推动了新农合工作的开展,调动了群众参合的积极性,2009年全乡参合率达99.8%。自2004年以来,全乡总参合群众161225人次,享受合作医疗报销的参合68000人次,其中,大额报销13228人次,门诊报销54772人次,累计报销医疗费用630多万元,实现了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真正实现了群众、职工、政府“三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