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坎坷路 跨越发展铸辉煌——漯河市中心血站10年发展纪实 |
|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王鹏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漯河市中心血站正式成立。10年来,漯河市无偿献血工作在漯河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历经了起步、发展、创新、辉煌的光辉历程。 10年来,漯河市中心血站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到全市广大乡村、企业、部队、学校、机关,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始终坚持以血液质量为中心,以保障献血群众和用血患者安全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和成分输血;积极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工作环境、装备技术、服务能力、管理水平、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均有了质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无偿献血成果丰硕 在推动无偿献血工作过程中,10年来,漯河市中心血站坚持典型带动、日常宣传、创新宣传与城乡并举相结合,在全市营造了无偿献血光荣的良好浓厚氛围,取得了显著成绩:漯河市连续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市无偿献血队伍人数已达10多万人,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连续10年采供血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全市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 血站规模迅猛扩张 该站积极争取国债建设资金47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血站业务大楼。筹资800余万元相继添置了血液检测、成分分离、血液质控、血液保存运送等国际先进设备,在全省首批完成了血站——医院采供血计算机联网,加强档案管理,成为近年来漯河市唯一的国家二级达标档案室。目前,血站占地面积1804平方米,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达1780平方米。 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10年来,该站不断加强采供血队伍和临床输血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该血站坚持实行科室每周学习、每月考试、每季度全站业务考试制度,奖优罚劣。注重对外交流,每年多次邀请国内知名血液专家莅漯开展采供血和临床输血知识讲座,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国家级、省级学习班,树立学科带头人。鼓励职工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人员学历层次,人员学历由建站之初的工作人员全是中专学历发展为现在的本科学历14人,大专学历30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75%;专业技术职称由原来的无一例中级职称发展为现在的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10年来,该站致力为献血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他们积极开展血站文化建设和血站服务品牌建设,以争创省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市级“诚信服务岗”和“巾帼文明岗”等服务亮点为依托,向市民展示血站的服务品牌,公开服务承诺、工作流程、监督电话,并在采血车、采血大厅设立方便献血群众的便民措施,与献血群众进行温馨沟通交流;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流动献血点及其工作时间,为献血群众提供便利;在街头人群密集的地方设立固定采血点两个,离市区较远的县区设立巡回采血点48个;定期召开献血群众联谊会和稀有血型联谊会,促进交流沟通,构建快捷、可靠的救助网络,利用二次以上献血群众生日及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为献血群众送上生日礼品和贺卡,加强血站与固定献血群众之间的友谊沟通。建起了“献血群众健康咨询中心”,免费为每一位献血群众及其家属提供10余项健康体检服务,实行“您捐一份热血,我送一份健康”的新型服务模式,为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的献血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服务满意度高达98%以上。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该站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全市的临床成分输血比率由原来的3%上升到目前的99%,临床血液制品由原来的单一全血供应,发展到目前20多个血液制品供应。近年来,有9项科研项目荣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填补了漯河市及豫南医疗卫生领域多项空白。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省级论文20余篇,在卫生部组织的血站实验室评比检测活动中,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单位。 质量体系完美呈现 近几年来,该站不断强化血液质量管理,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模式,2003年率先在全市卫生系统实施ISO9000血液质量体系管理,并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质量认证。2006年,随着卫生部“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漯河市中心血站建立了完善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将两个体系纳入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定期检查、定期审核,使采供血工作的每个环节完全处于质控和监督状态,为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形象显著提升 通过10年来的快速发展,该站先后荣获“国家二级科技档案室”、“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女职工工作标兵岗”、“省级青年文明号”、“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首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10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奖项;先后有26名干部职工被评为国家、省、市级先进个人,为保证全市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卫生系统良好的窗口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