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小沛 刘永胜 王正勋 通讯员 姬留标 张玉茂
说到农村三级卫生工作网络,人们总爱这样表述:“县为龙头,乡为枢纽,村为网底。”那么,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实施,给那些与乡亲们接触最密切、最直接的“织网人”——村医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在采访中,村医们对此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亲身感受。
观点一:我参与,我快乐!
村医语录:
“新农合对于我们乡村医生来说,是一件好事。村卫生室一般都是新农合的定点医院,可以从参合农民的家庭账户中报销一些钱,以此争取本村的病员。而且,乡村医生在农村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小病一般都在我们这看,积小成多吧。当然,作为乡村医生,还是要从自身做起,首先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看病的水平高了,病员也就多了。”
“我感觉许多常见病、小病是离不开村医的。很多时候,我也会建议患者去大医院治疗,出院后的后续治疗由我来进行。”
采访实例:
2008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孟津县城关乡牛步河村卫生所。
33岁的村医许建宏正在村所里忙碌着。迎门的药柜玻璃上,红纸黑字的“参合群众看病或购药请出示合作医疗证”,十分醒目。
药柜右上角放着的“门诊补助登记表”随手可及。当天的记录显示,截至目前,这里已先后接待了6名来看病取药的乡亲。其中的一栏显示:“组别:5组;患者:陈素芬;户主:杜海林;医疗证号:1013050042;初诊:支气管炎;总金额:13.5元;补助金额:13.5元”,在杜海林的签名后面,还有刚刚摁下的红指印。
“我参与,我快乐!”许建宏说,2006年下半年,新农合开始宣传动员时,县里专门组织了全体村医集中学习,还发了书,看了多媒体宣传片,县长讲,局长讲,新农合专家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农合是党和政府送来的好政策,是惠民利民的好举措,是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剂良方。作为村医,他们感到有责任、有义务为乡亲们宣传到位、讲解清楚。3年筹资,村医们积极配合,从没有懈怠过。乡亲们都说:“平时少喝一瓶酒,病时牵回一头牛。入了新农合,还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村医的上门宣传。”“听到这些话,村医们心里美滋滋的。”许建宏说。
“我们是参与者,同时也是间接受益者。”采访中,说到新农合,许多村医都爱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新农合实施前,一天有五六个病号上门就不错了;现在,每天要看十七八个病号,有时还要夜间出诊。”许建宏说,新农合带来的就医之变和卫生巨变,他可以说上许多例子,仅仅是个人的感受就有许多许多。
“新农合同时也对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孟津县卫生局合管办主任何灵鸽说,“因为乡亲们有病求医也要选‘乡村名医’,对于村医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孟津县城关卫生院院长梁小平说,村医们随叫随到,为乡亲们服务,威信大增。今年村民委员会换届,城关孙沟村的村医孙国峰、平乐于沟村的村医陈宏召还被乡亲们一致推选,当上了村长。
观点二:新农合带来新挑战
村医语录:
“我认为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乡亲们在村卫生所看病,只能从家庭账户中报销很有限的一部分,有些病花小钱不出村就可能得到治疗的,由于不能报销,群众却要花大钱跑到数十里外的乡级、县级医院治疗,导致一些村医无病人可看。”
“新农合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然而,村级卫生所虽是合作医疗的定点单位,却没有看病报销的权利,这对村卫生所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靠近乡医院附近的村卫生所,影响更加明显。”
采访实例:
“现在都不想再作乡村医生了!”采访中,乡村医生高某道出了自己的心声,“现在来诊所看病的人逐年减少。以前,我每个月能收入个五六百元,但现在只有一两百元,还顾不住自己吃饭呢。”
“一直以来,我们村医为基层群众的健康做了大量工作。新农合推广之初,也是我们乡村医生不辞劳苦,风雨无阻地去乡亲们家中做工作,向他们介绍新农合的优惠政策,劝说他们参合。现如今,我们甚至连自己的生计都顾不住。”村医老王苦笑着说。
据了解,当前新农合政策以大病统筹为主,许多地方的卫生室提供的就医服务并未完全纳入合作医疗的补偿范畴。新农合的基本保障是“保大病”,提供的补偿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这无形中引导农民就医流向高层次。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很多乡村医生反映业务受到很大冲击,有些村卫生室甚至濒临关门。参保农民到村医处看病得不到相应补偿,是村医反映影响其业务收入的重要原因。当前,乡村医生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走过来的,在村卫生室工作了几十年,不少人年已花甲,按地方规定,不再给注册执业,也就是必须“退休”,而这些人没有工资,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又无力从事其他劳动,有的村医经济收入陷入困境,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医务人员的利益如果不能够得到体现,势必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乡村医生队伍的不稳定将会严重影响基层群众的就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说。
观点三:希望国家给予政策倾斜
村医语录:
“希望新农合报销政策能向村级卫生所倾斜,把村级标准化卫生所或规模比较成熟的村卫生所纳入既能看病、又能报销这一范畴,实现乡级、村级医疗报销标准一体化,让农民得到实惠、给群众以方便。”
“政府有必要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加大对村卫生所的投入,改善村所的房舍,为村所的正常开诊添加必要的设备和医疗仪器,完善医疗技术,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应设立基层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并向基层进修人员提供便利,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减免进修费用,定期组织医疗队下基层指导工作等,为农民群众培育‘身边的好医生’。”
采访实例:
“我们希望自己的技术能提高更快些,新农合惠民的力度更大些,政府对村级卫生工作的扶持更多些,村医们的保险、养老等后顾之忧能更少些!”在采访中,大多数医生都有共同的期盼:政府能否给予乡村医生一定的补助;政府能否减免对乡村医生收取的各种费用;政府能否对村医的养老问题给予解决等。
近年来,我省村级卫生所建设得到不断改观、完善,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等已形成规模,给群众不出村就近看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据了解,2008年我省完成了8000所标准化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在2009年的新年献辞中,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明确提出,我省将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加快实施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五年百亿”工程,用5年的时间,筹资100亿元,重点支持建好县级“三院一所两中心”,完成6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4万多所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
在人才建设方面,我省将重点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制订优惠政策,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1000名研究生、10000名本科生、10000名专科生,将10万名乡村执业医师全部轮训一遍,并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城市医师支农工程。
医改新方案的出台,使基层医生看到了希望。大家认为,医改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医院领导的重视,村医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定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