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二十载 硕果累累满枝头——濮阳市卫生学校改革开放大发展纪实 |
|
本报记者 陈述明 通讯员 张志贤 濮阳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88年,先后被列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护理重点专业示范学校;被国家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现已发展成为濮阳地区唯一一所具备“3+2”分段制大专和三年制普通中专招生资格的综合性卫生类学校。 学校开设有护理、英语护理、助产士、卫生保健、药剂、医学美容、推拿按摩、眼视光技术等8个专业,中专学生毕业后可对口升入普通高校继续深造。2003年增设了“3+2”高等护理、临床医学等2个专业;2004年以来还承担着濮阳市及周边地区基层无学历人员中专学历教育的培训任务,在校生3000多人,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2005年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单位”。 以优越的条件吸引人 2004年以来,学校将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发展的新起点,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扩建了教学楼,建设了门诊楼,成立了附属医院,配备计算机420台建成计算机管理系统,学校教学科目齐全,硬件设施和办学功能逐步完善。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护理实验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图书阅览中心“五个中心”,为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提供了根本保证。学校有标准实验室26个,护理实验室在全省名列前茅,为实验教学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提供了保证。学校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化多媒体教室3个,实现双向视频多媒体教学网络,构建了较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水平。学校在郑州、安阳、濮阳、中原油田等地有省、市、县三级实习基地36所,其中三级甲等以上医院10余所,为学生临床见习、实习提供了保证。 以雄厚的师资培育人 建校20年来,濮阳市卫生学校始终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作为中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大力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和人心工程。现有专职教师131人,其中高级讲师40人,讲师56人,双师型教师32人,有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教师20人;学校先后培养在职研究生16名,硕士3名,有20名教师获省市优质课奖励,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先后获国家、省、市科研成果70余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参与编写国家、省统编教材和专著80部。 以科学的管理规范人 20年来,校领导班子始终将科学化管理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开展了中等卫生学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年”活动,从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研究与教学督导管理、教学设施管理、学生管理、学校收费与财务管理、后勤与安全管理等方面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和校风,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学校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干部管理作为发展的政治保证。学校党组织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和“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认真抓好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五好班子”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班子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班子的制度建设,校领导经常深入到教职工和学生中间,组织听课,调查研究,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使学校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班子成员的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协调,在教职工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以良性循环兴校鼓舞人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招生工作,加大了招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力度。2004年以来,毕业生直接就业率达96.9%,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近几年来,向全国各地输送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200余人。对口升学辅导班连续6年升学率在全省名列前茅,考入医学本科和专科院校达600余人。同时,认真做好医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批批优秀医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在全国各个医疗卫生单位以熟练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德和优秀的业绩为濮阳市卫校赢得了荣誉。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学校声誉的提高,良好的就业“出口”拉动了学校招生的“入口”,在目前中等卫生学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逐年被压缩的形势下,2004年起,连续6年招生呈增长趋势,2004年招生人数为900人,2005年招生人数为1300人,2006年招生1400多人,2007年招生1500多人,2008年学校在国家停止中西医结合与社区医学两个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招生达1000余人,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鼓舞着全体教职工去拼搏、奋斗,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濮阳市卫生学校实现新跨越、新崛起和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辛勤耕耘二十载,硕果累累满枝头。濮阳市卫生学校以征地搬迁作为濮阳市的重点项目为契机,努力扩大办学规模,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为营造更加和谐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