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期第1版
 
2009年第1期第2版
 
2009年第1期第3版
 
2009年第1期第4版
 
2009年第1期第5版
 
2009年第1期第6版
 
2009年第1期第7版
 
2009年第1期第8版
 
 

陈海新:病人是我唯一的寄托与希望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陈海新医生走了,享年37岁。她是一位处于医学金字塔底层的“小医”,而不是大医院的大专家。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这位社区医院的“小医”默默奉献,其人生轨迹,虽不如大海般壮丽,却也如潺潺小溪奔流不息,给社区的人们带去爱的波澜。
  13岁的海新出现脊柱侧弯,她带病坚持上学。16岁的海新做了矫正手术,左侧上、下肢残疾。18岁的海新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执业于社区医院。她在28岁、30岁时分别做了两次手术,确诊为先天性小脑扁桃体疝和颈髓空洞症,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工作14年来,她始终面带微笑,仅以右手为病人诊脉、听诊、开处方。这样坚持的结果是,她接诊病人达23万,最多一天接诊118人。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她在离职的前一天还接诊了34位病人。试想,一个病残之躯,如果不是坚强的生命力量在支撑,何以能做到这一切?我想,这种生命力量一定源于对病人的博爱之心。
  海新患病24年,遭受了许多苦难与不幸。正是这种对病痛的切身体验,让她深知每一位病人的辛酸苦楚。她以一颗爱心服务病人,也因此获得服务病人的快乐。她不愿意离开她的病人,她说:“不让我给病人看病,我会很快死去,病人是我唯一的寄托与希望。”随着病情逐渐加重,她从容面对,向死而生。最终,脆弱的身躯经不住病魔的肆虐,为了对病人负责,她决定休班。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以科学的理性拒绝治疗,为的是保存遗体以供解剖。这样的人生何其美丽!这样的胸怀何其博大!就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医生队伍里那种独特的永恒!
  古今中外,司马迁、孙武、邓朴方、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这些著名的病残之人,无不经受过大苦难、大病痛,但他们都在种种人生历练中熔铸了知识与智慧,成就了非凡和精彩。不同的是,海新是一名身躯病残的社区医生。这个“小医”,走的是艰难的从医之路,顽强的生命力量最终指引她达到了圣洁的人生境界。她所成就的不也是大医之道?虽为“小医”,却不辱医之使命,人生价值奉献无遗。她所践行的不也是大医之魂?这才是医学人文的典范,值得大家传颂。
  医家简介:陈海新(1970~2007),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女中医师,她每天都是坐在轮椅上由父母推着去上班,被称为“轮椅上的天使”。2007年12月27日,上海举行了陈海新雕像揭幕仪式,她的事迹入选“2007年上海十大新闻”。
      冯正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