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基础保健康 为民服务铸辉煌——郾城区卫生事业改革开放30年快速发展侧记 |
|
本报记者 戴俊 通讯员 王迎旭 凌玉生 近年来,郾城区卫生局把落实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先后荣获了漯河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漯河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先进集体、漯河市医政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三年荣获郾城优质服务杯“银杯奖”。 记者在漯河市郾城区卫生局采访时了解到,郾城区有区直医疗卫生机构7家,乡镇卫生院7家,村卫生所176个,个体诊所261个;现有干部职工1209人,其中卫技人员670人,高级职称28人,中级168人,初级474人,其他539人,另有乡村医生426人。 该局局长陈秀德在接受采访时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郾城区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特别是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全区卫生事业实现了稳步、健康、快速发展。区直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工作全面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政府、职工、群众三满意。30年的奋斗,铸就了卫生事业发展的辉煌史。” 构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近几年来,郾城区委、区政府把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工作的10件实事之一,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郾城区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在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该区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倾斜基层、侧重农村的方针,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卫生综合服务功能,满足群众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需求,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把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相结合;把握三项重点——一是重点把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布局规划,二是重点把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药品采购,三是重点把握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点的人员配置、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 2006年7月,该区从市、区医疗机构邀请8位医疗专家,在区成人中专分两期对400多名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常见急症相关知识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等内容。 2007年,该区176所村卫生所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其中近30家卫生所业务用房面积达120平方米),各卫生所均配有3~4名医生,做到“五有”、实现“六统一”、达到“三满意”。7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了改造扩建,176个村卫生所依照省定标准,添置观察床510张,诊断床176张,床头柜520个,体重计120台,视力检测箱176个,氧气瓶100个,中西药柜340组,紫外线消毒灯550套,对100所重点卫生所配置了自动压力井自来水装置,改造修建水冲式厕所。2008年,区财政又拨出专项经费,对业务辐射半径大、硬件设施完善、人员配备齐全的50个重点卫生所进行了升级改造,统一配套电视机、VCD、高压灭菌器、清创包、健康教育宣传栏等,使群众的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看病更加方便。截至目前,该区功能齐全的区、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建成,在构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区域卫生资源、推进新农合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2006年7月,漯河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郾城区召开,漯河市市委书记靳克文(时任该市市长)在实地参观了该区的卫生所建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全市各县区学习推广郾城经验,加快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实现一村一所。靳克文强调,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农民群众健康负责的精神,加快全市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做好这项民心工程、责任工程。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采取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卫生投入新格局。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实现场所、房屋、设备“三到位”,体现实际、实用、实效“三原则”,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真正让农民群众受益。 科学整合城乡医疗资源 近年来,该区把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强力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施以大带小、以强携弱、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纵横联合。2006年,该区组建了由区人民医院、区沙北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为核心,各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郾城区医疗集团,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实行无障碍双向转诊、会诊,派专家抢救、手术,形成了以区直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三者相互补充、分级服务,全区实现了患者“通治”、人才“通用”、技术“通行”管理模式。 该区重视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区卫生局采取集中培训和免费进修的方式对乡村医生开展集中培训,选派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到区级以上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使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实施上下联动、对口帮扶措施,采取区对乡、乡对村分级指导的工作模式,派区级医院业务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定期轮换坐诊,乡镇卫生院业务技术骨干到村级卫生所开展业务指导,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实施委托管理,探索乡镇卫生院改革新途径。2005年以来,该区委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区人民医院管理人员、设备、技术、资金、管理相对匮乏的龙城镇卫生院,把区级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带到乡镇卫生院,使医疗机构之间达到了强弱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行了分级医疗、逐级转诊、总体规划、资源共享、按需建设,使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有力推进了落后乡镇卫生院的快速发展。 该局局长陈秀德告诉记者,近年来,区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在技术指导、逐级转诊、急诊急救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2006年在区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了松散型的医疗集团服务模式。群众在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就医,如病情严重,可直接转入区级医院,减少了就诊环节;区级医院的康复病人,可以转到床位宽松、收费低廉的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如遇到急危重症病人,区级医院可免费出诊进行紧急会诊,及时转诊。同时,区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定期派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从而有效实现了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大大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了群众、政府、职工“三满意”。 该局党委书记吕华轩谈到组建医疗集团带来的成效时说,一是农村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卫生支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四是实现了区直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患者“三赢”;五是推动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明显减轻了群众负担。 强力推进新农合工作 郾城区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区之一,自2003年9月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扎实推进。2008年,该区参合农民达34.32万人,参合率达99.50%。自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参合农民累计达199.43万人次,享受补助95.75万人次,补助金额7552.60万元,达到封顶线补偿的参合群众已有507人次。 为减轻群众负担,该区多次调整新农合实施方案,逐步降低起伏线,提高补偿比例,逐步将最高封顶线由5千元提高到现在的3万元,并将结核病、异体器官移植术、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脑血管后遗症及精神疾病等6种疾病的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按一定比例或按年度足额包干的办法给予补助,提高了受益水平。在全区实行“一卡通”,参合农民看病只要手持《合作医疗证》,可以在全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公示、监督举报、信息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新农合管理更加规范,确保了农合资金的健康运行;同时规范个人账户管理,群众在村卫生所可以直接消费个人账户资金,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为群众提供便民的报销程序,各定点医疗机构均设有合作医疗结算处,出院当天即可在结算处领取报销补助。特别是自2007年9月漯河市实施直补措施新政策以来,新农合患者在全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看病全部实现“在哪看病在哪报销”、“当天出院,当天报销”。 在黑龙潭乡卫生院病房,记者问因患高血压、糖尿病正在输液的胡大娘:“在卫生院看病贵不贵?” 胡大娘告诉记者:“不贵!我这是慢性病,要经常吃药打针,去大医院真负担不起呀,在卫生院治病就便宜得多了。” 同病房的李大爷见记者前来采访,也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有了合作医疗,减轻很大负担,有个病心里踏实多了。” 全国优秀卫生院院长赵新然(黑龙潭乡卫生院院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卫生院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环境、增添设备,引进、培养技术人才,提高服务质量,现在,到卫生院看病的群众明显增多。卫生院的不断发展方便了群众看病,新农合政策的实施确实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近年来,该局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平安医院建设,不断优化就医环境,维护人民群众和广大卫生人员的合法权益。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实施医德考评制度,弘扬卫生行业新风,建设先进医院文化,促进医患和谐;严格落实单病限价、一日清单制、门诊辅助检查一单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使医疗服务管理逐渐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呈现出医患和谐的良好局面。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不断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检查力度。仅2008年,全区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1856家,督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5012人,培训从业人员5012人,监督3358户次,检出“五病”人员40人,调离率100%,新办理卫生许可证440家,立案查处卫生(食品)违法案件14起,销毁不合格食品760千克;监督检查各类医疗单位252家,执法人员546人,重点打击无证行医52家,取缔6家,没收各种器械、药品30余件(箱),价值万余元;受理群众举报16次,监测各类媒体医疗广告11户(次),责令停止违法发布医疗广告11户(次),确保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方面,该局坚持预防为主,认真抓好艾滋病、结核病、霍乱、肝炎、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近年来,该区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规范化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全区7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疫情网络直报,推行了接种门诊,更新了冷链器材,规范了冷链运转,强化了接种质量,接种率逐年提高,卡介苗接种率99.7%,脊灰接种率98.51%,百白破接种率98.69%,麻疹接种率97.6%,乙肝及时接种率99.12%,实现了多年保持脊灰、百日咳、破伤风零病例。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卫生应急体系。该区积极筹措资金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提高了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卫生应急能力,确保了全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谈到未来发展目标时,该局局长陈秀德充满信心地说:“成绩已是昨天的历史。创新、进取、奉献是郾城卫生人的精神,实现群众、政府、职工‘三满意’是郾城卫生人的工作目标,我们将迎着新机遇、新挑战,阔步前进,走向新辉煌,谱写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