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9年第1期第1版
 
2009年第1期第2版
 
2009年第1期第3版
 
2009年第1期第4版
 
2009年第1期第5版
 
2009年第1期第6版
 
2009年第1期第7版
 
2009年第1期第8版
 
 

与时代同行 铸妇幼辉煌——改革开放30年看温县妇幼保健院发展历程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段国庆
  时光追溯到30年前的这里:破旧民房三两间,业务人员七八个,一只药箱随身背,走村串户跑断腿。“一张嘴两条腿”就是那时温县妇幼保健所(温县妇幼保健院的前身)全部工作的写照,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时间定格在30年后的今天:温县妇幼保健院已发展成为全县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以妇产科、儿科为重点的专科医院,是河南省新生儿重症监护网络成员单位、焦作市孕产妇网络管理温县分中心、温县孕产妇急救中心、温县婚前医学检查中心;同时被县政府确定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固定资产达774万元。
改革篇
  改革开放注定了这是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突飞猛进的时代、跨越发展的时代。30年来,温县妇幼保健院紧把时代脉搏,始终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围绕“保健质量、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保健以临床为基地,临床以保健为依托”的改革办院道路,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使该院的妇幼卫生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同级妇幼保健院的先进行列,相继荣获国家级爱婴医院、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十佳妇幼保健院、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焦作市妇幼卫生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温县妇幼保健事业不断探索并逐步走上程序化、规范化的30年。
  如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样,温县的妇幼保健工作也经历了一段摸索前进的改革过程。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终于得出了一条“婚、孕、育八年一条龙保健保偿服务”模式,将婚前保健、孕期保健、围产保健及婴幼儿各期保健工作纳入了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该院坚持保偿、有偿、无偿相结合,做好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具体做法是:在孕产妇保健管理工作中,紧紧抓住妇保与妇产科的结合,持证住院分娩的要求,对每位孕检孕妇建立围保手册,使每位入保孕妇享受到免费的孕期检查和优惠的住院分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程序进行,重视人性化服务,重点筛查高危妊娠,并对其进行专案管理。2008年,全县产妇5011人,建卡管理4022人,保健管理覆盖率80%,住院分娩5011人,住院分娩率100%,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和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发生。儿童保健管理方面,在重点抓好散居儿童保健工作的同时,狠抓集体儿童保健工作,采用儿童有偿入保、县乡结合,利用计免注射开诊,为儿童进行程序化体检。该院还推行了体检时免费为儿童照像的新业务,吸引儿童按期接受系统管理。为使基层儿保工作有效开展,提高系管率,采取儿童入保有偿保健金按实查儿童人次计算进行返还,从而调动了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工作落到实处。2008年,0~7岁儿童33492人,体检30763人,保健覆盖率91%,其中3岁以下儿童15070人,系统管理11327人,系管率75%。
  30年中,温县妇幼保健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妇幼卫生资源,积极争取妇幼卫生项目,相继争取到“河南省三项建设项目”、“河南省ARI监测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高妇幼卫生综合服务能力项目”、“国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弥补了保健经费落实不足的难题,有力促进了温县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全县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项目、管理、创新等工作的开展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使该院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
发展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温县妇幼保健院临床业务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30年。
  30年来,温县妇幼保健院始终按照“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保健以临床为基地,临床以保健为依托”的办院道路,实现了临床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年门诊量达到64671人次,住院4091人次;病床设置达60张;拥有职工112人,其中卫技人员91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57人。配备有实时三维彩色B超、500毫安X光机、乳腺钼靶机、小儿高压氧仓、射频治疗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微量元素检测仪等大型医疗设备。设立了全县唯一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可开展妇产、儿科各种急重症的救治,脑瘫儿的康复治疗,并成功开展了宫颈癌根治、乳腺癌根治、阴式子宫全切、筋膜外子宫切除及腹膜外剖腹产等高难度手术。温县妇幼保健院已发展成为以妇产科、儿科为重点的专科医院。
  以临床为基地,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是推进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的关键。在30年的发展中,该院确立了“以妇产科、儿科”为重点的专科办院道路。同时以保健需求为导向,辅以妇幼保健相关亚专科的建设和妇幼保健特色服务。一是围绕妇产科、儿科的建设,合理配置现有的人员结构,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业务骨干“传、帮、带”等办法,加强人员业务培训与指导,同时加强岗位继续教育,促进了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二是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专业人员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不断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树立了专科医院的技术优势。三是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推进亚专科建设。该院针对妇幼健康需求,设立了乳腺病、不孕症、小儿脑瘫专科等亚专科,不仅提高了临床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保健服务水平。四是努力拓展服务领域,体现人文关怀。设立孕产妇健康之家和儿童健康乐园,引进无痛分娩新技术,开展新生儿洗浴、抚触和新生儿照像等特色服务,这些具有妇幼特色的专项服务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惠民篇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温县妇幼保健院的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不断转变的30年。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旧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导致医患之间互信缺失,矛盾凸现,由此产生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卫生队伍的形象,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温县妇幼保健院紧把时代脉搏,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切以妇女儿童为中心,一切从妇女儿童出发,一切为妇女儿童着想,一切为妇女儿童服务”服务宗旨,极力打造“亲民、爱民、为民”医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多年来,该院采取各项措施,确保“亲民、爱民、为民”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开设了“一对一导乐”陪产、无痛分娩、无痛人流和温馨病房以及新生儿特需服务。二是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注重医患交流技巧,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和隐私权,在医疗服务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三是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建立合理的门诊诊疗流程,提高门诊确诊率,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四是落实医技首诊接单制,做到及时检查、及时报告,准确无误。五是从便民惠民服务入手,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设立导医咨询台,指导就医解答问询;通过电子显示、板面上墙等形式,做到医疗服务“四公开”,即公开药品价格、公开各项收费标准,公开十项承诺、公开监督电话号码;坚持落实“一日清单制”,每天及时向病人公布诊疗费用;认可同级医院的部分检查检验结果,降低病人不必要的开支;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代交费、代取药、陪同检查和代办住院手续;取消开单提成,对处方进行了限额规定,减少了大处方现象,降低了患者负担;免费为新生儿理发、照百日照,免费为产妇提供小米汤。六是免费为全县孕妇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手册,免费为全县孕妇进行孕期产前检查。七是实行孕产妇住院接送一条龙服务;入保孕产妇住院床位费减免50%。八是为住院产妇赠送保健袋,开展出院病人随访。九是设定每周三为健康教育宣传日,免费为全县孕妇及儿童家长讲授孕期保健知识及科学育儿等知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把亲民、爱民、为民工作落到了实处,受到了广大妇女及儿童家长的好评。
  当“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关切的问题时,保健院适时推出了“惠民工程”,采取了多项举措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是设立了“惠民病房”,贫困患者凭特困证、下岗证等相关证明,住院床位费减免50%,医技检查减免20%。二是接诊病人免除救护车接诊费。三是凭相关证件如特困证、下岗证、独生子女证等减免挂号费、诊察费、医技检查费等相关费用。四是严格执行单病种限额收费。五是规范医疗检查行为,实行“一单通”特殊检查告知、知情签字制。六是门诊处方实行限额收费制,内儿科每人次不得超过50元、妇产科不得超过60元,严格实行合理用药、科学施治。七是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严格执行基本用药目录和用药范围,真正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八是在全县农村发放“惠民卡”3万余张,实行一户一卡,对常用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优惠;持卡群众每年还可享受一次优惠的健康体检。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全县妇女儿童的一致好评。
  “30年,只是历史轴线上的一个标点,我们辉煌的改革开放事业不会因此而躇足不前,我院也会随着时代的节拍,不断发展进步,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为全县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撑起一把坚固的保护伞。”温县妇幼保健院书记张冬梅坚定地说。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