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省优秀医师、开封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张曦
本报记者 李季 通讯员 朱瑞斌
他,常年埋头于临床一线,不辞辛劳、不分昼夜、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受到同事和患儿家长交口称赞;他,工作踏实认真,技术精益求精,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他,虽然年资不高,却以医德高尚、技术精湛而驰名豫东。许多患者慕名前来求医,他总是尽心尽力为其诊治;多家医院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前去工作,他婉言谢绝。他用生命对事业执着进取着,他用生命对患者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道德。他就是开封市儿童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曦。
患者利益高于一切
张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拥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天职。作为儿科医生,他不仅要对患儿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而且要对患儿家长紧张、急躁、焦虑的心情及时进行安抚。这就要求儿科医生付出更多的耐心、时间和精力。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病人需要,他都随叫随到。无论上班下班,家中有事无事,他总是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2004年寒冬的一天,张曦下班换过衣服准备回家照顾发烧的儿子。这时,5床小病号张浩的妈妈焦急地找到了他:“张大夫,我的孩子高烧还是不退,这可怎么办啊?”面对两眼泪花的家长,医生的责任感让张曦毫不犹豫地又穿上了白衣。守护、监测,一直等到孩子体温正常他才离开医院。
寒夜风雪交加,他骑着自行车回到家时,俨然成了雪人。已经睡下的妻子又起床给他热了热桌子上早已冰冷的饭。“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连电话也不打一个?”妻子随口的一句埋怨让他很是生气:“5床的孩子高烧不退,我总不能不管吧?哪还有时间打电话?再说了,我是医生,我的责任就是给人看好病。从我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的那天起,我就同时选择了奉献。”他生硬地话语顿时让妻子委屈地落下了眼泪:“你就知道你的病人,儿子也在发高烧你不知道吗?晚上儿子还问我:‘爸爸不是医生吗?怎么只管别人的孩子不管我啊?’”妻子的每句话都像锋利的钢针,深深刺痛着张曦的心。他哽咽了,他也有孩子,也有妻子,妻儿也需要他的关爱。但在患儿和家人同时需要他的时候,他只能毫不犹豫地选择患儿。
有一天,正在值二线夜班的张曦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其岳父心脏病发作,要他陪同去医院救治。他安排好代班,正准备赶去,ICU突然通知他有一个呼吸心跳停止的重症心肌炎患儿急需抢救。他二话没说,直奔ICU指挥抢救。第二天,忙了整整一夜的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了抢救岳父的医院。看着病床上虚弱的岳父和坐在一旁冷淡的妻子,除了愧疚,他再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张曦深深体会到,作为子女,他不称职;作为父亲,他也不称职;作为丈夫,他更不称职。但作为一名医生,他是称职的。为了病人,从1998年至今,他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他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医院。虽然辛苦,但张曦从没有后悔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勤于钻研执着进取
提到对业务的执着,张曦在开封市乃至豫东地区的“名声”可谓无人不知。他时刻不忘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加强自身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高水平的诊疗技术为病人服务。
“作为一名医生,凡事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应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不能凡事都听命于老师;应及时从书本中汲取经验和知识,但也不能事事都按书本来。”张曦如是说。
一次,为了治疗一个危重病人,他的意见和上级医师产生了分歧。虽然他明白下级要服从上级的道理,但是面对一个生命,他选择了责任,一直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连续数日守护在病人身边,直到病人好转。碰到自己弄不清楚的问题,他就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反复研究咨询,直到将问题搞懂,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张曦的专业是治疗小儿心血管疾病。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无需开胸、痛苦小、康复快、保持体表美观等优点,因此受到患儿及家长的欢迎。搞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常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婴幼儿先心介入治疗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比年长儿和成人高,二是先天性心脏病诊疗常规认为某些先心的介入治疗时间应为3岁以上,而患儿症状最重的年龄段为婴幼儿期特别是婴儿期,对于这些患儿应该如何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他不仅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还经常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他的带领下,开封市儿童医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工作。长期的辐射经常让他感到身体不适,但为了那些因为心脏病而失去幸福童年的孩子们,他将这一潜在的身体危害抛到了脑后。遇到手术他总是抢着上,有时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有时年轻人都受不了了,他却一定要坚持到手术成功。
一次,一个一岁多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来院求诊,由于年龄小、发育差、病情重、操作困难,手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不断有人因风险过大而建议停止手术,但张曦坚持手术,终于将患儿仅3.5毫米宽的主动脉扩张至8.5毫米,同时成功将其未闭的动脉导管进行了封堵,术后并一直守护患儿至次日凌晨1点。一个月后,该患儿复诊,术前患儿体重仅8公斤,术后一个月体重增长至10公斤。
有一个8个月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质很差,反复发热、肺炎、心衰月余,辗转来到开封市儿童医院。医生告诉孩子母亲只能等小儿体温正常了、肺炎好了,才能做先心介入手术。患儿肺炎好了,可是在手术前又发热了。看到手术无望,孩子母亲几乎要崩溃了。
张曦看到这一切,心情也很沉重。按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规范,发热和感染是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应该等小儿体温正常、感染控制后再做手术。但该患儿情况特殊,免疫功能很差,感染一个接着一个,如果一直等,其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患儿也非常有可能失去手术机会。如果违背治疗规范,在发热情况下进行手术,目前固然能获得其家长的支持,但如果术后感染不能得到控制,并且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自己马上会面临很大风险。究竟是承担风险去挽救孩子,还是保全自己等待情况好转?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对患儿病情的认真分析,他下定决心,既然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与挽救孩子生命相比,自己承担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张曦果断为孩子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3天,患儿感染也得到控制。孩子出院时,看着孩子微笑的脸庞,看着欢天喜地的家长,张曦感到莫大的欣慰。这件事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张曦和开封市儿童医院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精于管理运筹帷幄
张曦担任医院业务院长以来,尽管有不少行政事务,但他坚持坐专家门诊,组织业务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对于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病人,他坚持亲自诊断、选择病人、亲自操作、书写报告。他非常重视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为病人提供最优质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各项业务考核、专家会诊、病案讨论、人才培养等规章制度,使之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临床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他经常强调不仅要重视治疗结果,更要重视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夜间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在原有一线值班、二线值班的基础上,安排了三线专业值班,确保了每一个病人在24小时都能得到更专业的治疗和抢救;为了保证门诊输液病人的安全,在原有护士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医生巡视,保证病人在发生输液反应等其他意外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处理;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不因停电受到干扰,在医院双回路供电的基础上,提议为每台呼吸机配备了UPS备用电源蓄电池,并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了使医院管理年的成果得到保持,坚持每周一次带领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控感科科长、临床药学室主任按管理年的要求进行查房,建立了开封市儿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封市儿童医院在2006年全省50家二级医院医院管理年检查中,取得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在2007年全省医院管理年活动综合评价中,被河南省卫生厅通报表扬。
辛勤耕耘成绩卓著
工作以来,张曦把病人的需要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凭着自己对职业的忠诚、对业务的执着、对患儿的负责,张曦在学术上取得了众多可喜的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先后完成科研项目4项,分别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肥胖儿童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及干预实验》获1998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3等奖;《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最佳治疗时间选择的研究》获1997年开封市科技进步3等奖,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3等奖;《利用末稍血检测肺炎支原体及婴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获2000年开封市科技进步3等奖:《胸腺素治疗喘憋性肺炎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获2001年开封市科技进步3等奖。此外,他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著书2部,并先后获开封市青年科技奖、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开封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职工、开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开封市优秀青年、开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医者仁术。身为一名医生,张曦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病人。正是他的爱岗、敬业、奉献、求实的品格,让他成为医院医护人员学习的典范,成为深受病人家长喜欢的好医生。在医学事业的征途上,只要病人有需要,张曦就会不断付出,不断奉献,不断奋斗,竭尽全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