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述明 通讯员 于振中 杨华明
在万古奔流的黄河下游,坐落着一座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历史名城——古称澶州,今名濮阳。
濮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才人辈出。这里既有千里黄河的雄浑大气,也有先民桑间濮上的婉约吟唱。濮阳县人民医院就坐落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从一个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医院,历经60年的风雨历程,承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以点滴光芒折射出时代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濮阳县人民医院发展史上不平凡的30年,业务发展最好、医疗水平提高最快。30年来,濮阳县人民医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医患一家”的赞歌一次又一次唱响,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0年奋斗,30年辉煌。濮阳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振华动情地说,医院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院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真抓实干、风雨同舟、奋力拼搏的结果。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自是安澜不语,汹涌流淌,却见证了濮阳县人民医院在改革开放30年浪潮中创造的辉煌。
实施人才工程 打造技术品牌
现代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此,医院新时期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濮阳县人民医院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着力推进“名人名科”带动战略,精心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专科建设,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该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派有潜力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北京、上海、郑州等地学习,有选择地参加全国各种学术会议及学习培训班,沟通学术信息,加强学术交流。为鼓励职工进修深造,医院明确规定,凡外出进修人员发放基本工资,享受平均奖金,报销300~500元的学习资料费,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为医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医院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省人民医院医疗专家来院进行技术指导,举办专题讲座,促进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代枭雄曹操对贤士渴望择良主而侍、建功立业的急迫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濮阳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的这一心理显得尤为真切。
濮阳县人民医院以求贤若渴的心态,不拘一格诚招天下英才。一方面从社会上引进有一定从医经验、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中青年医疗人才,充实一线临床科室的技术力量。另一方面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振华亲自带领分管副院长、人事科长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新乡医学院等省内重点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近年来,该院共引进专业技术人才80余名,成为医院的一支生力军。这种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不仅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医院实现平稳、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以“周公吐哺”的诚心,赢得了优秀人才的“天下归心”、群凤来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还必须配备一流的诊疗设备。为此,该院融资两千多万元,先后购进了美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彩色B超、电子胃镜、碎石机、高档八层螺旋CT系统 、全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 、血管造影机系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百余套医疗器械,为提高临床诊断能力提供了准确科学的依据。
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先进的诊疗设备,为医院的业务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来,该院成功开展了介入治疗等新技术40余项,打造了濮阳县人民医院优质、高效的技术品牌,吸引了各方患者纷至沓来,在激烈的医疗市场占据了应有之地,这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医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加强设施建设 改善就医环境
改革开放之初的濮阳县人民医院还沿用着建院时的一排平房及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旧式病房楼,远不能满足患者就诊的需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濮阳县人民医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步一个脚印,步伐迈得坚实而有力。
1983年,投资100万元,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门诊大楼正式投入使用;1991年,面积6300平方米,共5层的住院部大楼落成;2004年,按三星级宾馆要求设计建造的门诊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年一个跨越,濮阳县人民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三级连跳。尤其是新建成的住院二部,病房内沙发、电视、电话一应俱全,安装了中央空调,四季如春,为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治病疗养场所,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成为濮阳县卫生系统的一扇窗口,标志着该院的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又上了新台阶。2006年,在医院的多方协调下,动员搬迁了医院大门前20几户居民,拆除房子130间,将门诊楼前广场改造扩建,解决了长期困扰医院、群众反映强烈的医院大门瓶颈问题,医院的面貌为之一变,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
为了给广大患者营造温馨优美的诊疗环境,濮阳县人民医院立足本院实际,采取得力措施,从细节入手,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方便。一是增设椅子和视听娱乐设备,缓解候诊患者等待的烦躁;二是挂号、收费、取药窗口全部采取开放式,加强与患者沟通,尽可能减少工作环节,减化流程;三是提供后勤保障,如24小时供应热水、全天候配餐服务等。
促进文化建设 倡导人文服务
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医院发展的内在动力。濮阳县人民医院向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提升了医院品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
该院以医院管理年为契机,积极倡导“和谐创新,亲情沟通”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营造温馨和谐的服务氛围,真正做到“医患零距离,服务无缝隙”,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人性化的服务,在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进濮阳县人民医院,在门庭、走廊随处可见“优质服务送温馨,一点一滴总关情”、“康复路上我们与您同行——直到永远!”等富有人文关怀的标语,让患者备感亲切。在门诊大厅设立了导诊台,有身着红飘带的青年志愿者为患者导诊导医,对患者笑脸相迎,热情接待,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主动上前搀扶,使患者一踏进医院就享受周到细致的服务,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这是该院开展“五部曲”和“九个多”优质服务,实施满意工程的一个缩影。“五部曲”就是对刚入院的患者坚持问好,让座,倒水,送上一份告病友书,递上一份健康知识卡。“九个多”服务是多一句解释,多一个微笑,多跑一回路,多陪一分钟,多一次方便,多一些实惠,多一份温馨,多一点关爱,多一份满意。
该院要求医护人员要换位思考,按照“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思路,充分理解病人的心情,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关系,让患者“看”得见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听”得到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
每逢重大节日,医院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五一”运动会已成为该院职工庆祝劳动者自己节日的保留形式。该院还先后举办庆“七一”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五·一二”护士节联欢晚会、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对医院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医院的凝聚力。
“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濮阳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农业大县,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濮阳县人民医院坚持情为患者所系,利为患者所谋,千方百计降低诊疗费用。该院在门诊大厅两侧设立“警示袋”,告知全院医务工作者,让他们懂得“百斤小麦八十元,那是百姓血汗钱”的道理,让他们知道群众之钱来之不易,要“想着病人开处方,带着感情下病房”。仅新农合一项,根据濮阳市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下发的《濮阳市2007年市县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情况分析》可知,市级定点医院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6458.21元,濮阳县人民医院出院平均医药费用1975.71元,比市级定点医院低了4482.5元,让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放眼未来蓝图 如椽巨笔绘就
2008年1月26日,濮阳市重点工程之一——濮阳县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建设项目奠基。一幢总用地面积约30亩、高9层、建筑面积10481平方米、床位数176张的现代化大楼将在不久的将来建成。届时医院将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医疗服务。外科综合楼凝结着濮阳县人民医院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承载着全院干部职工对明天的美好期望。
今天的濮阳县人民医院占地面积55400平方米,拥有29个科室,床位定编305张,现有干部职工500人,专业技术人员380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24人,中级以上职称150人。2007年该院全年门诊人次173842人次,全年收住院病人10265人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保障全县110万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濮阳县人民医院扎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河南省报业集团评为“河南省消费者放心医院”;被市发改委、市日报社命名为“诚信单位”;连续三年在医院管理年活动综合考评中排在全省108所县级医院的前十位,受到省卫生厅通报表扬;被市委命名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五年被县委命名为县优秀党委;被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市县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县纪检先进集体”。
2008年,院党委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团结务实,高扬发展主旋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率为目标,以人才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全面推进医院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望再上新台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所有的成就已成为过去。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濮阳县人民医院在向新的彼岸启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着新一轮医疗改革的东风,不断开拓进取,永远追求卓越,濮阳县人民医院正以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迈气概,踌躇满志,蓄势待发,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实现更高层次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