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拓进取 科学发展铸辉煌——虞城县人民医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纪实 |
|
本报记者 赵忠民 通讯员 刘旋峰 虞城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科室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部命名的“爱婴医院”,是河南省新生儿救护网络成员单位,是全县新农合、城镇职工、人寿医疗保险中心和急救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虞城县人民医院在虞城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负重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推进了素质教育工程,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再铸基础建设辉煌,使医院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医院开放病床330张,设有11个病区、15个医技科室、9个专业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增至3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6人;拥有全身螺旋CT、CR、数字胃肠机、彩超等一批较为先进的大中型医疗设备,为群众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影响力日益广泛,成为虞城百万人民及周边群众就医的理想之地。 注重医德,端正行风,打造廉洁医院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是其必备的前提条件。医院党委始终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医德医风教育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机结合在一起,采取纠建并举、重在预防的措施,打造廉洁医院。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强化教育效果,在全院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开展了医德医风教育、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卫生法规教育等,注意挖掘、培养、推选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教育促宗旨意识,以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激励职工昂扬上进,引导职工学先进、赶先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以整改促行风建设。畅通政风行风工作信息渠道。在全院门诊、住院部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院领导值班席,制定和完善“职工群众投诉制度”、“社会评议政风行风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度”、公布医院行风、纠纷等投诉查处的方式及查处时限,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做到有报必接,接之必办,办之必果。医院多次开展“反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在医院内部积极开展自查自纠,逐步建立了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推进行风持续好转,使全院上下充满正气,让廉洁行医成为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人才立院,科技兴院,打造放心医院 在日益激烈的医疗服务竞争压力下,谁能占领人才开发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改革开放以来,虞城县人民医院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用的体制环境,重视、发掘、培养学科带头人,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医院持续开展素质教育工程,选派优秀技术人才300余人次到上海、北京等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或接受短期技能培训;累计开展120余次项技能理论考试、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累计邀请上级医师和专家举办讲座和培训80余次,总计参与培训与考核2万余人次。2007年度,医院进一步修订了院医学继续教育方案,鼓励非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学历再教育,医务人员继续学习深造,医院承担费用,解决外出学习人员的后顾之忧,在短短两年内,医院先后有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6人次晋升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1人晋升主任医师。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夯实了医务人员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医院医护人员也多次在市、县组织的多项技术比赛中折桂。随着外出进修人员学成归来,医院先后组建了高血压、肝病、糖尿病、肿瘤、烧伤专业组,逐渐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人、人有专长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医疗设备的使用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为各种疾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了技术保障。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紧张,医院医疗设备少,机器老化,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近年来,医院党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多方筹资,安装了德国西门子螺旋CT、彩超仪、电子胃镜、血液透析机等一批先进大中型医疗设备,同时更新了检验及临床科室常备的中小型医疗仪器。2008年度,医院又购买了全息动态心电图机、CR、数字胃肠机,新增一台彩色B超仪,使医疗质量和医疗诊治能力显著提高,让患者来院治疗更放心。 以人为本,文明行医,打造和谐医院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服务观念。虞城县人民医院党委在医务人员之间大力倡导文明行医,实现医患共融。实行首问、首诊、首接负责制。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保护患者隐私,对病人合理检查、用药,不作重复和不必要检查,不开与疾病无关的处方,减轻病人负担。对患者实行心理和生理双重治疗,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同时,每月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从医务人员的举止言行、个人操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方面进行道德评价,将医务人员置于患者监督之下。 医院完善了导医台,增加了导医人员、咨询人员、分诊人员,为病人免费提供测血压,免费提供饮水、推车、轮椅等,增加了挂号、收费、药房等窗口的设备及人员;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了对保洁员的教育,增加了保洁员人数,并对卫生间的清扫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保证卫生工作无死角,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进一步规范科室标识,使科室标识规范、清楚、醒目;诊室做到无围观人群、整洁,病房、走廊整洁;除特殊检查外,医技科室尽力缩短检查和出报告的时限。更新住院床上用品,增设护工以整洁病房;免费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完善无障碍设施,保持院内通道及出入口通畅,保证急救通道畅通。公示告知患者各专科门诊的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时间,让患者挑选自己满意的医务人员。 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培养医院精神,创造良好院风。医院始终把“医心慈、医术精、医纪严、医风正”作为院训,把“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八字精神作为医院精神加以倡导,并潜移默化于领导和职工的言行中,贯穿于诊疗、服务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同时结合医院实际,做好“三个规范”。一是语言规范。医务人员与患者交谈时必须使用文明用语,态度真诚、热情、友善。二是仪表规范。医务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仪表端庄。三是岗位规范。医务人员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范开展医疗工作。“三个规范”重塑了医务工作者和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群众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打牢基础,优化环境,打造满意医院 扎实推进医院基础建设,优化环境,让患者住院舒心。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多方筹资,先后建设完成了内儿科病房楼、手术综合楼、影像中心楼、营养餐厅楼、传染病区楼、药政楼、新供应室、新门诊大楼,输液大厅,为医院新增业务用房面积16000多平方米,彻底改变了医院以上世纪70年代平房为主的建筑格局;进一步增加了全院绿化面积,实施环境美化工程,购置健身器材,为患者提供休息、散步、锻炼场所;新建职工停车棚,规范了院内停车。目前,医院建筑鳞次栉比、布局合理,病房宽敞明亮、安静舒适,环境整洁优美、草木四季常青,并全部实行了供暖和宾馆化服务,已成为患者治疗康复的理想之地。 强化管理,深化改革,打造高效医院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医院党委针对体制问题,兴利除弊,实行了医院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聘任保洁公司管理医院的环境卫生,专业、高效、节约;大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制,院、科、个人层层聘任,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行医疗业务体系改革,细分临床科室专业,明确职能科室职能,减少职能交叉,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发展水平;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实现经济收入向医务人员,向医疗骨干人员倾斜,提高了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通过改革,医院理顺了关系,明确了目标,除去了宿弊,使医院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以来,医院党委在社会效益提升、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多次增调工资,让职工共享医院发展成果。 履行义务,彰显责任,打造为民医院 虞城县人民医院在履行人民健康卫士职责,致力于医院发展的同时,还围绕虞城的中心工作做了大量而有益的工作。 沉着冷静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病毒、手足口疾病、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中,在承担全县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中,虞城县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以无私无畏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白衣战士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赞歌。在多项工作中,从未发生过差错。 全力做好医疗保险工作。承担了全县城镇职工、人寿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工作,特别是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工作中,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工作作风严谨科学,服务周到热情,资金发放及时,让人民群众感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持续开展了送温暖和卫生义诊帮扶活动。每年,医院党委都开展送温暖活动,拿出资金帮助困难群众和职工;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多次为灾区捐款捐资,在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中,全院捐款85748元;定期开展卫生帮扶和义诊活动,年义诊量5000人次,为虞城县人民的生命安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班子团结,大局稳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社会效益日益显著,由改革开放前每年收入不足百万元,增至2008年度的4000万元,固定资产增至2100万元,成为虞城县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医院被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虞城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河南省卫生厅评为“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