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版面导航
 
2008年第144期第1版
 
2008年第144期第2版
 
2008年第144期第3版
 
2008年第144期第4版
 
 

托起人民健康重任——安阳市卫生事业发展30年掠影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字号: ]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陈培玉  吕贵德  邓茭
    伴改革的春风,随发展的大潮,30年来,安阳卫生系统孜孜以求,以坚定的开放步伐,以强大的超越活力,拼搏进取,卫生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近5年来,安阳卫生系统围绕一条主线(维护人民健康),突出两个坚持(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完善三大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敢为人先,不断探索。现在,安阳人民看病就医不再难,医药负担明显减轻,医疗保障全面覆盖,疾病防控得到加强,医患关系日趋和谐……安阳市卫生系统的多项举措在全省成为亮点,得到了省卫生厅的高度肯定和称赞,一些做法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30年改革开放,安阳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30年改革开放,安阳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路艰辛,一路豪歌,奏响了一曲“托起人民健康重任”的雄壮凯歌。
30年历程  留下艰苦创业脚印
    纵观安阳市卫生系统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奋斗历程,既是一部在省卫生厅、市党委、政府领导下不断打破旧桎梏、开拓新领域的思想解放史,又是一部坚持改革开放、勇于探索创新、锐意进取争先的拼搏奋斗史,还是一部不断总结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做大做强的跨越发展史。安阳市卫生事业经历了六个阶段,30年灿烂辉煌,留下了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1979年—1983年为第一阶段。安阳市卫生系统及时统一思想认识,把卫生改革放在首位,调整、整顿了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使卫生院纳入县、区统一管理轨道。对市、区、县医院实行了经济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取得明显经济效果。调整充实了基层领导班子,考核晋升了一批医技人员,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医院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1984年—1989年为第二阶段。1984年起,全市卫生系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基本建设、医疗技术、干部人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1986年开始放开医疗市场、发展小型专科、推行院(所、站)长负责制、试行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探索小型医疗卫生单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验,以促进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深化。
    1989年—1991年为第三阶段。由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前一阶段在全方位推进改革时,也带来一些混乱现象。因而从1989年起,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10号文件精神,着手进行治理整顿医疗市场和医疗秩序。一是清理整顿社会办医,二是清理整顿医疗联合体,三是清理整顿医学社会办学,四是清理整顿医疗收费。
    1992年—1997年为第四阶段。1992年安阳市卫生系统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实施人事、分配、后勤制度改革。1992年把中层干部任免管理权下放到基层单位,在全系统实行合同化管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后市委、市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每年根据财政收入比例增加卫生建设经费,以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1998年—2003年4月为第五阶段。1998年初,该市出台了《安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意见》,在市直卫生系统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市二院、市三院、市五院分别开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年全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覆盖市区人口30%,直接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92人。安阳市着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划分,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大规模的药品招标管理等。
    2003年5月—2008年为第六阶段。2003年“非典”之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安阳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公共卫生服务新体系。根据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探索,加快医疗机构建设,形成社区、农村、公共卫生及惠民医疗服务新体系,开展有标底招药、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单病种限价、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坚持“三基本、四配套”等,使安阳市卫生系统成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神。
加快发展  担起护佑民生重任
    经过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5年来,安阳市卫生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了全国有经验、省内有名次,年年有亮点,一步一台阶的目标。
4年前公共卫生受重视,现在已形成完善体系
    2003年以后,安阳市空前加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公共卫生服务新体系。该市争取国债资金等面目资金3800万元,陆续完成市疾病控制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传染病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传染病区等疾病防控建设项目,艾滋病和结核病实行免费治疗;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流脑疫苗、麻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8月份将乙脑疫苗纳入规划,9月份又将麻腮疫苗纳入规划,实现了免费接种疫苗的目标。
    2005年安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网”(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网、信息报告网和紧急救助网)成功建立,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大提高。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地方一旦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内“网络”就会发生作用: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报告及时,责任到位,救助得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控制疫情。
    针对农村地区正在逐步成为安阳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地区这一趋势,该市近年来重点加强了乡村级突发分共卫生事件“三网”的建设,建立了从最基层的村民小组到村、乡镇,直到县、市的层层上报机制,并重建95个乡村卫生院,改善乡、村级医疗状况。
5年前患者直呼看不起病,现在看病实惠多
    王大爷患有胆结石有很多年了,跑了省内两家大医院,手术费用都要7000多元。经介绍来到安阳市人民医院后,3800元就解决了问题。这些都得益于安阳市卫生系统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民生第一难题上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近年来,安阳市卫生部门始终坚持把开展医疗惠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市区和各县(市、区)均均建立了惠民医疗机构,各医院还设立了惠民病房和慈善门诊,惠民医疗机构已遍布城乡、形成体系。至2007年底,惠民医疗机构共接诊困难群体门诊病人203.22万人次,住院病人4950人次,减免各项费用2238.5万元。他们还充分利用大数法则和社会共济的优势,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保险暂行办法,对缴费标准、保障限额进行了调整和提高。截至目前,已有1791人享受到大病救助待遇,支付额达到2572万元。出台了门诊重症、慢性病管理办法,并结合实际对纳入病种不断进行扩容,目前已有15种慢性病纳入管理范围,截至2007年底,已有950名重症、慢性病患者享受这一待遇;2006年4月起,市政府又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无力支付基本医疗费用的人员实行救助,全部医疗费用由市、区县政府支付。
7年前看病自己拿钱,现在新农合撑起保护伞
    宝莲寺镇郭村集村的张秀斌,2008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让张秀斌住进了医院,短短十几天就花掉了1.2万元。家里要供两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上学,日子已经相当艰难,这下,全家人更为医疗费发愁了。没想到3月份交的10元钱,居然在4月1日新农合实施的第一天就拿到了报销的4569.5元医疗费用。
    安阳市的农村合作医疗始于1969年,曾辉煌地走到全省甚至全国前列,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末走上了滑坡路,农村医疗再次成为“真空地带”。几经沉浮,经过各级部门的努力,农村合作医疗最终于2003年以崭新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安阳。2003年9月汤阴县作为安阳市第一批新农合试点工作启动,随后,林州市、安阳县、滑县试点工作2005年启动,内黄县新农合试点2006年启动,2007年城区的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新农合试点启动,实现了全市新农合的全覆盖。2007年参合农民达到387万人,参合率92.54%,享受新农合补助的农民达到118.74万人次,补助金额1.63亿元,达到报销封顶线1万元的有788人。2008年全市提高筹资标准后,共有412.63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76%。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市享受合作医疗补助的参合农民达到997585人次,补助金额达到26823.84万元。其中大额补助223622人次,补助金额24450.3万元,小额补助756862人次,补助金额1873.1万元,慢性病门诊补助2164人次,补助金额37.2231万元,正常分娩14937人次,补助金额463.2万元。达到封顶线30000元的人数达到79人,初步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10年前房屋破旧杂草生,现在成了农村一景观
    安阳市农村人口439万,占总人口的80%。但2004年以前,因多种原因,农村卫生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基本现状是:60年代征地、70年代建房、80年代购置设备,有1/2勉强维持,1/2濒临倒闭。农民看病的选择是“小病不看,大病进县,中间隔过卫生院”。
    为加快和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安阳市卫生局多方努力向国家、省争取项目和资金。截止2007年底,全市累计投资429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460万元,省级资金980.5万元,市级资金853.5万元,按国家标准改造和建设了88所乡镇卫生院。如今,乡镇卫生院建筑漂亮,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景色。通过3年多建设和发展,乡镇卫生院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看病难得到了缓解。一是改善了条件。改扩建后的乡镇卫生院均符合国家卫生院建设标准,医疗设备比2004年增长65.58%,资产负债率由2004年的48%减少到2007年24.8%,各个乡镇卫生院均能正常开展业务。二是提高了技术。通过“双百计划”和卫生支农,乡镇卫生院新建了32个专科,开展了适宜新技术、新业务40多项,大部分卫生院能开展妇产科和普外科手术,还有部分乡镇卫生院能开展较为复杂的手术,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10295.0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8891.95万元,增长45.51%。三是方便了就医。随着条件改善和技术提高,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近求医。2007年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达到144134人次,较2005年增加90700人次,形成了“小病在村,一般病在乡,危重大病到县”的局面。四是减轻了负担。2007年乡镇卫生院平均住院费用为707元,县级医院平均住院费用为1863.63元,市级医院平均住院费用为4416.93元。按2007年比2005年增加9万人次计算,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比到在县、市级医院住院分别要节省医疗费用104万和330万元,加上护理费、交通费等,减负将更明显。
20年前是疑难“大”病,现在成了平常“小”病
    安阳市中医院的老中医魏金堂已经从医45年了,回忆起30多年前在中医院工作时的情况,别有一番滋味。他是1963年到安阳市中医院的,刚上班时,全院只有员工60多人,科室也仅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四个科室,医院里做个阑尾炎切除手术就算大手术了。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安阳市中医院,各医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室进一步细化,儿科、心血管、脑血管、消化、肿瘤、肾病、普外、胸外、心外等都分得很清楚,还增加了B超机、CT机、核磁共震等先进的医疗仪器。同时,一些综合性大医院也纷纷新建扩建了门诊、急诊、住院部等大楼,医院宽敞通透、窗明几净;服务台、挂号、分诊、输液室、休息大厅一应俱全;有的还增加了节假日门诊,医院的接诊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热情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翻开《安阳市卫生志》可以看到,30年前,安阳市区只有医院10所,病床200多张,医护人员600多人;而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单位2700余个。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43张。全市共有卫生人员208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有16925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25人,注册护士691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7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含助理)医师1.29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08人。改革开放前,医院里做个阑尾炎切除术都算是了不起的事,而在当前,安阳市30家二级以上医院都能开展胃、肝、胆、肺部手术,4家三级甲等以上医院都可开展心脏外科等高难度手术。同时随着近年来卫生机构普遍增添更新医疗设备,诊断技术已由过去单一的常规检查发展为生化、细菌、影像、免疫、腔镜等门类齐全、功能先进的系统诊断。全市经过认真筛选,10年来确立了30个重点学科。市直医疗机构中已建成全国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7个;食管癌、眼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口腔科、肝病科、中医儿科、脉管炎、心脑血管病、骨科等专业学科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许多专科专病治疗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医疗中心,为全市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0年前看病绕半个城,现在家门口有医生
    在安阳市安家庄小区居住的王女士是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她在安阳生活了50多年。提到卫生事业的变化她深有感触。她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资很低,企业效益也不好,每月的生活费维持穿衣吃饭的需要都不够,更谈不上医疗方面的保障了。职工们谁要是有发烧感冒的小病,就到工厂的医务室去开点儿简单的药,什么退烧药、感冒冲剂之类。十几年前得了糖尿病,经常要往医院跑,当时家在安阳西南角,每次到人民医院检查、拿药都要坐车绕大半个城。“现在方便多了,一般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开药、检查了。”
    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2005年起,全市着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全面推开。截至2007年底,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所,覆盖人口达到65万,覆盖率达到了86.7%,初步建立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居民从家里步行10分钟至15分钟,就可到达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记者了解到,安阳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明确了基本服务功能、基本设备配置、基本医疗项目、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医疗规程;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价廉”,收费在县级医疗机构收费价格的基础上下降25%,药品价格要低于医疗机构的5%;明确了建立健康档案、社区诊断、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要免费;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便捷”,实行免费上门服务,明确了要对60岁老人和7岁以下儿童进行免费体检。这些措施,受到了省卫生厅的高度称赞。
开创未来  努力实现“病有良医”
    “安阳生事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在安阳的具体体现,与省卫生厅和安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分不开,和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奋斗分不开。”安阳市卫生局局长周修子介绍,下一步,安阳市卫生系统将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区域性卫生强市的目标,深化体制改革,突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三大重点,完善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和惠民医疗四大体系,努力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挺进国内先进水平,确保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切实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和村、大病确有保障,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和谐安阳提供有力的卫生保障。
    周修子表示,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以“五有”为标志的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非常重要,安阳贯彻“五有”要求应当有更高的标准。就卫生工作而言,不单要做到“病有所医”,还要实现“病有良医”。“病有良医”的标准是,医疗卫生服务要有优良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卫生服务、优美的诊疗环境,做到让群众满意,让患者享受一流的服务。
    周修子说,安阳市卫生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开拓进取、争创一流,努力构建以医疗保障和惠民医疗为基础,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发展、资本投入多元、市场监管有力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即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卫生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卫生保健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安阳市卫生局局长周修子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民生这个根本,在群众‘少生病’、‘看好病’、‘看上病’上寻求新突破,作出新成绩”。

 
 
 
·国家卫生部网站 ·中华医学会网站·37℃医学网 ·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河南健康网 ·医疗卫生资讯网 ·国际医疗网 ·中国疾病网
意见反馈 站长信箱 广告服务
未经医药卫生报社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医药卫生报社制作 编辑:医药卫生报 联系QQ:420643139